1成本对象
成本会计对象指的是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成本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企业生产
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成本会计实际上是成本、费用会计。
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物资生产部门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即产品生产成本,所以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主要是指产品生产成本。
成本对象是指需要对成本进行单独测定的一项活动,成本对象可以是一件产品,一项服务、一项设计、一个客户、一种商标、一项作业或者一个部门等。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中间成本对象和最终成本对象。
最终成本对象是指累计的成本不能再进一步分配的成本归集点。
最终成本计算对象通常是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是企业的最终产出物。
中间成本对象是指累计的成本还应进一步分配的成本归集点,有时也称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企业中与成本相关联的某个可识别部门,它们是将共同成本按某个分配基础进一步分配给成本对象之前的一个成本归集点,例如机械加工车间、维修车间、地区销售部等。
设置多少中间对象以及中间对象之间的联系,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
2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
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
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
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成本动因是导致对于资源消耗变化、影响质量和周期时间的任何事件和情形。
一个作业可能具有多个动因。
成本动因并不需要数量化,但是它对于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简言之,成本动因就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
图1是作业成本概念模型。
在该模型中,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二阶段分配过程。
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和作业向成本对象分配,与此对应,成本动因也被分为两类,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用于资源成本面向作业分配和作业成本面向成本对象分配。
资源动因是表示作业、成本对象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
作业动因是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动因是从本质上定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
资源动因、作业动因是从实务和操作角度定义动因。
3产品周期
product cycle
产品从初创到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过程。
又称产品寿命周期,它一般经过导入、成长、成熟、饱和和衰退等阶段。
产品导入期是产品生命的开始,它直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上处于试制阶段
并进行市场试销。
这时期,产品质量不稳,市场处于开拓之中。
产品进入成长期,市场迅速开拓,销售量大增,转入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迅速下降,单位产品边际利润在成长期未达到最大。
这是产品周期中的黄金时期。
产品成熟期,产品销售量继续上升,利润总额仍在增加,但由于产品售价降低,而单位产品成本反而上升,所以边际利润开始下降。
这时期,市场用户达于稳定,市场走向成熟,企业着眼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在产品饱和期,销售量已很难增加,产品价格降低对产品销量增长也无大意义,边际利润继续下降,企业也不宜扩大生产。
产品进入衰退期,表明此产品的市场正在逐渐丧失,销售量急剧下降,边际利润几乎降为零,产品将最终退出市场。
4 1。
直接成本:
直接材料费用: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等费用。
直接人工费用: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及福利费。
2。
间接成本: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和福利费,办公费,保险费,水电费等。
5 成本按其发生是否与决策项目相关的分类。
相关成本是指与制定决策方案有关的联影响的成本,例如当期是否接受一批订货,生产该批订货需要花费的各种成本,即为相关成本。
如该批订货是一种特殊订货,即其价格低于以前生产这种产品的完全成本时,其相关成本就是生产该批产品的变动成本。
如果生产该批订货需扩大生产能力时,相关成本就既包括生产的变动成本,还包括添置设备等所需的其他成本。
机会成本、差量成本、现金支出成本、可避免成本等均属相关成本。
非相关成本是指与制定决策方案并无影响的成本,因而在决策时可不予考虑。
命名如接受特殊订货时,原有固定成本就属于非相关成本,因为即使不接受这批特殊订货,这些固定成本也会照样发生,当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时,各种方案都需发生的成本就是非相关成本,如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在各种生产工艺过程中都要发生,所以这些原材料成本便是非相关成本。
不可避免成本、沉落成本等属于不相关成本。
但对于企业内部的分厂、车间、班组来说,则各有其专属的可控成本;劳动用工统一集中管理的企业,人工费用对于企业所属的内部单位来讲,是不可控成本;而有劳动用工权的分厂、车间,人工费用是可控成本;较低层次的成本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一定是较高层次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而较高层次的成本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却不一定是较低层次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
(2)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的区分同成本发生的空间有关。
有些成本,即使是处于同一层次的成本责任中心,对有些中心是可控的,对有些中心则是不可控的。
例如,材料采购成本的高低对于负责采购工作的供应部门来说是可控的,而耗用材料的生产车间却无法控制材料价格的高低,他们只对材料单耗负责。
3.区分成本的可控与不可控,目的是为了区分成本责任。
成本责任中心只对自己可以控制的成本负责,不可控成本不应成为业绩考核的内容。
不可控成本(Uncontrollable Cost)
“可控成本”的对称,是指不能为某个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成本。
不可控成本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成本。
它也具有相对性,与成本发生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有关。
例如短期内,固定成本是不可控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可以调整固定资产支出,固定成本成为可控成本。
7 贡献毛利单位贡献毛利被定义为一件商品的销售价格与制造、销售这件商品的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其实质上是营销者补偿固定生产成本、公司营业费用,最后获得利润的单位可获得的金额。
因此,假如一个制造商以12美元售出一件商品,变动成本为8.40美元,那么单位贡献毛利=销售价格-变动成本=12.00美元-8.40美元=3.60美元这家公司每单位的销售给予它3.60美元来补偿固定成本。
总贡献毛利是以单位贡献毛利乘以销售量。
例如,假设这家公司售出20000件,那么总贡献毛利=单位贡献毛利x销售数量=3.60美元x20000 =72000美元假如该产品的总相关固定成本为42000美元,那么,从该产品中获利为:利润=总贡献毛利-固定成本=72000
美元-42000美元=30000美元[1]
A、什么是毛利:毛利是商品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剔除其不含税成本的差额,因为增值税是价税分开的,所以特别强调的是不含税,现有进销存系统中叫税后毛利。
1.毛利计算的基本公式是: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2.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税率) 3.不含税进价=含税进价÷(1+税率) 4.从一般纳税人购入非农产品,收购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17%进项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5.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其从税务局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4%进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6.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时按17%交纳销项税额。
7.总的来说,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它本身并不影响毛利率,影响毛利率的是不含税的进价和售价。
8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