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重点练习

《醉翁亭记》重点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字,号,晚年号,谥号,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词句练习
1环滁皆山也:环,2林壑尤美:壑,。

尤,。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深秀,。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临,。

5名之者谁:名,。

6 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寓,。

9云归而岩穴暝:瞑,。

归,。

10 晦明变化者:晦,。

11野芳发而幽香:发,。

12佳木秀而繁阴:秀,。

13负者,。

14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
15泉香而酒洌:洌,。

16宴酣之乐:酣,。

17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18觥筹交错:觥,筹,交错,。

18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9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20树林阴翳:翳,。

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
22 醒能述以文者:述,23 太守谓谁:谓,。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课文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骈散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的旷达情怀。

全文以“”字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本文们描绘了几幅“与民同乐图”,即::兴高采烈,生活富足;:众人动手,就地取材;:投壶下棋,觥筹交错;: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乐”统一)
4、交代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话是:。

将“醉”和“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5、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
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语句:。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6、谈谈你对四时之景的感受:春意盎然。

,暑气逼人。

,秋高气爽。

,一片寂然。

7、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

9、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10、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11、《小石潭记》中的“乐”和本文的“乐”不相同。

1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3.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4.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