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近年来,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已列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

反思成为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和促进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学反思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3-0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
1 何谓教学反思
所谓“反思”,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判断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师自评、自省、自励、自己总结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
质。

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教学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同行合作进行。

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实施者,又是评论家。

反思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

2 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2.1反思日记
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千万别忘了记下自己的得失,并与其他教师分析,便于今后扬长避短。

2.2观摩自省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

2.3同伴互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通过调讲活动,采用
说课、上课、评课形式,彼此交流,共同讨论解决教学中带共性的问题,最后达到资源共享。

2.4专家引领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自己迅速成长,专家引领起着重要作用。

要么请专家听课后赐教;要么观看教学录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品味、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 如何写教学反思与后记
3.1教学反思与后记的分类
(1)感想式。

将课后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包括对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落实,前后知识的衔接,以及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估计,能力发挥水平的界定等),可长可短,最为普遍。

试想,课前已有研究,课中给予规律性的点拨,经过训练的反馈,必有所得,及时记载,总结备案,本身就是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

可以概括为:教学点滴,有感而发,可长可短,总结备案。

(2)实录式。

实录给人以启迪,成为学习借鉴的典范。

教师进入教学内容的科学、艺术境界,必然产生共鸣,激情奔放,就会发掘出教材深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引学法,培养能力。

这种成功发挥的教例,弥足珍贵。

可以概括为:教例典范,启迪借鉴,
记录经验,弥足珍贵。

(3)存疑式。

教学中学生质疑,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或不能从教材中领悟到的问题摆在老师面前,而这些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记载下来,自然是宝贵财富。

教学中,学生积极的发问是我们的提倡,学生所问,反映学生所感兴趣的,或不能从教材中领悟到的,又没有列入难点,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可能没有想到。

这些质疑反映学生与教材、学力方面的关系,或是有求异求新的兴趣,记载下来,可使教法贴近学生,可引导学生激活思维,是宝贵财富,不能等闲视之。

可以概括为:质疑发问,激活思维,反映学情,引为借鉴。

(4)比较式。

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的讲解、启发、演示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等,进行记录、整理、比较、评价。

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的讲解、启发、演示等教学内容、教学艺术,进行记录、整理、比较、评价。

从比较对象分,有“自比”和“他比”。

“自比”是将自己先后讲的同一个课题内容,以不同学生获得学习效果的优劣作比较;“他比”是与别的老师比(同一节课的内容,看设计,看展开方式,看效果),补记比较。

可以概括为:自比他比,比中有得,处处留心,皆成学问。

(5)拓展式。

跳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局限,从某一角度将综合的有关材料或相关专题内容放在一起探讨,
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好方法。

综合对照分析的方法。

跳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局限,从某一角度将综合的有关材料或相关专题内容的教学(或复习、应用)放在一起探讨,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好方法。

可以概括为:跳出局限,积累深化,综合分析,精炼升华。

3.2写课后札记、随笔形式的反思
写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可以不拘形式。

课后有什么感受、认识,或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新的教学设想,有什么,写什么。

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这种教学札记,是教师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记授课“亮点”。

按照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授课者最值得肯定的地方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设计“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重点。

(3)记教师“灵感” 。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时空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
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