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学习 《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课的感想

对学习 《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课的感想

对学习《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课的感想
在这个充满了摇滚,打击乐的狂野重金属的躁动不安的音响世界里,让我们去听听中国民族音乐吧!它经历时代的沧桑,依然不知不觉中触动我们的灵魂,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的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演奏的乐曲流泻而出的刹那间,你跨越清楚的感到空气中流动的山,水,鸟鸣,叶落,冬雪,春雷……那是千古的生命里的一份说不出的,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

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

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中国对于艺人是一种歧视的态度,其次,传统的思想里是力求简约无为清静闲适的。

关于中国的乐谱,如广陵散,乐府诗集,宋词元曲比比皆是,只不过现在所谓的乐谱部分已经失传了,而留下来的只是文学部分的,包括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有谱的,只不过是儒教的统治时代,艺人一直处于三教九流的最底层。

所以中国古典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只是以一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的。

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因为长期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又有着优雅诗意的名字,诸如“绿绮”“九霄环佩”“海月清辉”等。

虽然唐宋元明清时的古琴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却始终是作为活的、有生命力的乐器在使用,而不单是作为文物或工艺品被陈列着。

“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

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能及。

葫芦丝的外形毫无修饰,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

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其中最为著名的曲子有《月光下的凤尾竹》。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

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

从民歌的音乐形式上,我国汉族民歌有体裁和色彩区两种分类方法。

这是两种相互不可替换的分类方法。

体裁分类的侧重点在于民歌演唱的功用上,而色彩区分类的侧重点在于民歌音乐中旋律进行的不同模式上,即音乐地方风格的构成要素。

在这种情况下,民歌色彩区分类方法的提出,使民歌体裁分类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补充。

如果说体裁分类是总结各地民歌的共性所在,那么从民歌色彩分类可分析出各民族的民歌个性。

色彩是从美术中借用来的术语,在音乐中早已使用。

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吴歌之异。

民歌的色彩指的是民歌的地方性风格,而所谓民歌的色彩区是指在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文化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因而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歌多粗犷豪放,表现出一种“阳刚”之气;而南方的民歌多曲调婉转悠长,缠绵多情,表现出一种“阴柔”浪漫之美;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美,为世界各国难
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记载。

从宏观上来划分,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旋律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进行,所以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回旋环绕式的进行,所以多使用五声音阶。

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棱角,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折;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抒情性特征。

在劳动号子中表现出了南北民间有明显差异,南方的车水号子《小小水车长又长》劳动强度较小,注重曲调的艺术性,旋律和节奏的跳跃表现出劳动的轻、快。

北方的打水号子《打水歌》则用旋律和节奏的缓重赋予劳动者身体的语言形态。

普遍于人们之间的山歌也表现了南北民歌的差异性。

例如,陕北民歌《脚夫调》,描绘的是在苍凉的黄土高原,被逼离家赶脚的脚夫边走边思念妻儿,悲叹着苦难命运的主题。

曲调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大河涨水沙浪沙》是云南的汉族山歌,也是南方色彩区的典型曲子,其旋律从头至尾显露出一种颇为舒缓而又从容不迫的韵致。

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如果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南方色彩区山歌的歌词广泛的反映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多数山歌的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而北方色彩区的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以南北方色彩区的润腔特征来对比,南方色彩区中对于上声字母的夸张修饰较多,有唤起对方注意和序引等作用,四句歌词用同一音乐材料略加变化而成,质朴单纯,曲调为南方音调。

北方色彩区的民歌演唱者常使用涩滞和不那么圆润的音色,听起来有股愁苦和苍凉感。

在《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课上,不仅学习了我国各个民族的古典乐器,而
且还学习了各个民族民歌的唱腔唱法,这是我了解到自己国家的音乐特点,在这个充满重金属乐的狂野时,坐下来静静的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那个声音很舒畅,很悠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