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论文

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论文

论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心理咨询是一门与多学科融合的职业,电影疗法便是其与影视作品相结合的产物。

电影疗法的效果已被相关研究所证明。

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电影实例来看,电影疗法同样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手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可喜的前景。

然而,对电影疗法的实证性研究和操作性规范还有待研究。

关键词:电影电影疗法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一、电影疗法的背景简介从出现至今,心理咨询始终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职业。

从关系甚密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到音乐、园艺、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心理咨询不断地与多种学科领域结合,演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特别职业。

纵观心理咨询史,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便有了最早期从事心理健康职业的人士,他们在患者头部钻洞,以便让恶魔离开。

随后,哲学家、医生、牧师等人士,又相继扮演了心理咨询的治疗工作。

然而,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如今的心理咨询则更为偏重治疗的性质。

科特勒总结认为,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心理咨询是预防工作,不是补救工作;心理咨询遵循评估与治疗的发展性模式,而非心理病理模式;心理咨询偏向较短期的干预,而非长时间的治疗方案;心理咨询是帮助人们对正常生活做出调整,而非处理人们的严重机能不良。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如上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时常与其他活动相联系。

如我们熟知的壁画、拼贴画、曼荼罗等艺术治疗形式,便是与美术、手工艺结合产生的。

同样,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治疗工作者们就开始尝试将电影应用于心理治疗中。

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发现,患者通过观看电影能改善心理状态。

2003年,这种电影疗法因得到了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而在欧美广泛推广,成为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

电影之所以能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作用,其最主要的心理机制便是榜样学习。

这就是说,来访者通过替代经验或模仿影片中的一些做法,来学习某些自己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

比如一些研究揭示到,采用录像的榜样可以帮助怀孕的妇女戒烟,还能帮助父母和老师增强其预防儿童虐待的技能。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电影《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来学习写日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更好地反省与他人的关系;可以通过观看《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来了解老年心理健康,让人生充满意义;还可以通过电影《真情快递》(the shipping news)来学习如何处理创伤后的压力……在这些不同的观影中,观众都能得到不同主题的榜样,进而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咨询中使用的电影疗法,与普通的观看电影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

张爱宁将两者的区别总结为三个方面:1.目的性不同。

电影疗法的选片、观看和讨论都有严格计划,而普通观影则只是为了娱乐等目的。

2.引导关系不同。

电影疗法建立在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之上,而普通观影不存在这种引导关系。

3.引导人不同。

电影疗法是由具备一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所引导,能在心理上给患者/来访者以专业辅导。

可见,电影疗法并不同于普通的观影行为,而是一种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手段。

电影疗法因有着非言语性、非指导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故能较好地与各心理咨询流派灵活结合应用。

虽然电影疗法的效果在国内研究中尚为数不多,但在一项对我国未成年犯进行电影治疗的实证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电影疗法对促进未成年犯团体成员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被试着在抑郁、自我接纳、自尊三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

二、电影疗法对青少年的意义在对电影疗法的背景有所了解后,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观看电影的人在治疗师或咨询师的指导下,能从片中学习到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聂春子在分析电影疗法起到的心理治疗作用时,提到了三点,即宣泄情绪、情感投射和观察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又是最重要的一点,表现为促进社会化完成、促进人际关系、培养责任感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这四个方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疗法的这些作用,正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满足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个体发育到青春期(即11、12岁至17、18岁),思维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中,青少年显然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通过电影,青少年不仅可以看到各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还能更为栩栩如生地了解某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连穿越时空、魔幻世界也可以领略到。

这些丰富的影像材料,无疑给青少年的思维探索提供了大量素材。

再者,大量具有深度、引人思考的哲理性电影,还能让青少年从中学会怀疑和批评,渐渐发展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电影《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中,青少年观众会被有趣的故事情节卷入,和片中的小学生一起思考关于生命的悖论。

这样的生命哲学教育,远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好得多,更容易让人引发主动思考。

第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初中生开始,思维上出现了自我中心,常常设想出假想的观众或是一个独特的自我。

同时,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也往往会表现出偏执和敏感。

他们往往听不见他人的意见,常常自以为是。

所以,常规意义上的说教显得毫无意义,而观看电影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当青少年投入地观影时,片中的人物很容易让他们反省自己,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

比如,从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up)的主角卡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顽固的他是如何改变自己的。

他为了挽救朋友的性命,终究选择放手,看着心爱的小屋飘然远去。

这对于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无疑是很好的一课,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明白:即便是自己很在意的东西,也可以为了更高的价值而放手;自己关注的那些东西可能很重要,但我们仍然需要朋友,需要关心他人。

对于个性上有着主观偏执表现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有时觉得周遭的人都在批评自己,进而感到难过、孤独。

虽然表面上很自以为是,心里却常感到自卑、不足。

通过电影《玛丽与马科斯》(mary and max),青少年同样能得到正向的能量,学着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周遭的一切。

第三,学习如何处理反抗心理。

由于自我意识高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往往表现出反抗心理。

常见的行为表现有:鲁莽、漠然、迁移反抗。

然而,很多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电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反抗心理的表现。

如电影《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中,企图把月亮给盗走的主角格鲁,就像很多叛逆的青少年一样,喜欢搞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以引人关注自己。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咨询师或治疗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察格鲁之所以变成“好人”是做了哪些行为。

第四,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矛盾的情绪。

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时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矛盾的特点,不如成人那样情绪稳定。

因此,掌握适当的情绪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电影的世界中,青少年可以看到那些情绪激动的人士,因情绪管理失控而自食其果的案例;还可以学习如何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电影《茶水男孩》(the waterboy)中,主角波比便是用心像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调整压力的效果。

第五,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的最主要表现是朋友的作用日益明显,而父母的榜样作用渐渐削弱。

同时,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时还会产生懵懂的恋爱关系。

在处理一系列有挑战的人际问题时,青少年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和技巧,而通过观影同样可以让青少年具备不少人际能力。

比如,在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中,青少年观众可以学到关于友谊、爱情的很多智慧,更会懂得应该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将爱升华为完善自己的动力。

第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心理学家发现,对价值观的质疑和兴趣始于小学阶段,萌芽于初中阶段,而真正开始形成却是在高中阶段。

然而,高中生的价值观常常显露出不稳定的特点,易受外界和社会流俗看法的影响。

尤其是在今天,当“宅男”“宅女”文化盛行,“拼爹”“富二代”广为流传的时候,很多青少年的心态显出消极被动的特点,对生活缺少动力,更没有积极阳光的心态。

而通过观看励志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少年,使之对生活做出改变。

例如,在影片《转山》中,毫无骑行经验的大学生张书豪,只身骑车到拉萨。

观众通过张书豪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可以反身自问,自己的意志够不够坚定,目标够不够明确。

三、思考与展望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电影疗法确实可以辅助人们改善心理状态,而且,由于电影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也很适宜于青少年。

青少年从发展心理学来看,有许多需要心理辅助的方面,而电影疗法以其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内涵,足以胜任这些需求。

虽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电影疗法仍存在许多值得心理工作者注意的问题。

比如对其治疗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仍然缺乏,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也缺乏一致的专业标准。

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对这一有趣而大众的疗法进行探索,尽早发展为一项具有更高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辅助疗法。

参考文献:[1] 科特勒. 治疗型心理咨询入门:来自行业的声音(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 布查尔特. 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3] 余青云,张高波. 电影疗法对16例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4] 陈璐,何青青,魏梦晓,王铭禹,姜峰. 团体式电影疗法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运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2).[5] 布拉默,麦克唐纳. 助人关系:过程与技能(第8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韩德彦. 心理治疗diy[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7] 张爱宁. 观影疗心[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8] 聂春子. 电影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d].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2009.[9]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0] 赵翔. 放走“飞屋”,真爱犹存[j],心理与健康, 2010(5).[11] 赵翔. 玛丽与马科斯[j]. 心理与健康, 2010 (8).[12] 赵翔. 每个人都能做一枚“好蛋”[j]. 中学生百科·成长, 2012 (6).[13] 赵翔. 初恋这件小事[j]. 中学生百科·成长, 2011 (12).作者简介:万向兴,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赵翔,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基础心理学2012级研究生。

(责编张敬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