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课 祭十二郎文》课文同步练习(时间: 60 分钟 分值: 70 分)、基础达标 (每小题 3分,共 15 分)1.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B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C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D .而不克蒙其泽.乎 答案 D解析 泽:恩泽。
世:通“逝”,去世 羞:通“馐”,美味食物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泽:通“择”,选择A .比.得软脚病 (等到)B .不省所怙.( 依靠)C .其又何尤.( 怨恨)D .远具.时羞 ( 备办、准备 ) 答案 C( ) 遽.去吾而殁 (急、突然 ) 辍汝而就.( 接近 ) 抱无涯之戚.( 忧伤 ) 敛不凭.其棺( 凭借)解析 A 项,“比”应解释为“近来”; B 项,“就”应解释为“就职上任”; D 项,“凭”应解释为“临”。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③其.能久存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⑨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A .①⑦ / ②④ / ③⑤ / ⑥⑧/ ⑨/⑩B .②⑦ / ①⑤ / ③⑥/ ⑧/ ⑨/④⑩C .①⑦ / ②⑧ / ③⑤ / ⑥/⑨/ ④⑩D .①⑧ / ②⑥ / ③⑤⑨ / ⑦/ ④⑩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解析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 /人称代词“你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假如/语气助词,表揣测/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汝殁以六月二日B.惟兄嫂是依C.其又何尤D何为而在吾侧也答案A解析A 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5.一位老奶奶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下列各项,根据其内容署名正确的一项()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A.①挽伯母②挽岳母③挽母B.①挽岳母②挽母③挽伯母C.①挽母②挽伯母③挽岳母D.①挽伯母②挽母③挽岳母答案D解析根据①联中的“犹子”,推断该联不是挽母,可排除C 项。
根据③联中的“乘龙”“东床”可以推断,该联应为挽岳母,可排除A、B 两项。
二、文本训练(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甲)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 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解析 C 项,长:养育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呜呼:这一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B .吾兄:谦辞,常用来称己之兄或兄辈。
也可是对友人的尊称。
旧时对朋友中的晚辈表客气亦有此称。
C .汝:你,多用于后辈。
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 卿、足下”等。
D .殁: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其称呼也不同。
天子死曰崩,诸 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 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
小孩夭折和病死的, 称为殁。
答案 D解析 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8.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B .甲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 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C .乙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 .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因受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很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答案 D解析 D 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乙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只是表明作者悲痛 至极,并非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A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B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C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D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答案 C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克:能 业:继承⋯⋯的事业 长:成长 尤:怨恨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1)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3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2) 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
解析(1) “其⋯⋯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2) “不孝不慈”,从原文看,应理解为“对上不孝,对下不慈”。
三、拓展阅读(19 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 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 有删改) 【注】黾勉:努力,尽力。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 者亦一二焉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 之者亦一二焉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 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答案D解析“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表意不完整,故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 两项;根据前文,动词“比”的主语应是苏轼,即“遂与渊明比” ,而非“遂与渊明比辙”,故应在“比”后断开,据此排除B 项。
(2)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谪到外地居住。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居”就与此处意思相同。
B.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晋书·陶潜传》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C.子瞻,苏轼的字。
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号。
古时人们为表示对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或号D.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答案D解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陶渊明本人则“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些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拉近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答案C解析“而陶渊明本人则‘性刚才拙'”错误,原文中的“性刚才拙”是陶渊明自评,而不是苏轼这样认为,属于张冠李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①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5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5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效法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
②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就像湍急的河流刚刚涌来的时候。
解析①“此所以深服渊明”省略了主语“我”;“所以”译为“⋯⋯的原因”;“晚节”译为“晚年”;“师范”译为“效法、学习”等。
②“然自其斥居东坡”省略了主语“子瞻”;“斥”根据后面的宾语“东坡”,应译为“被贬谪”;日”为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沛然”译为“水势湍急的样子【参考译文】东坡先生(子瞻)被贬谪到儋州,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行李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