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一、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发挥日渐突出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近年来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
现代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跨文化战略。
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界4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学者首先发展起来。
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便开始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管理问题。
在此之后,跨文化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成果。
对跨文化管理这一概念,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跨文化管理概括为: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
而跨文化战略管理,即是在企业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统筹管理策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本文所做的文献综述主要从跨国公司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成果入手,针对这些年国内外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对企业现状管理有实际价值的跨文化战略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跨文化企业管理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经过研究与实践,主要从文化维度提出一些跨文化管理理论。
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舒华兹的十大价值取向理论;另外,还有阿德勒的文化协同论。
下面,选取其中的几个理论进行评述。
第一,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是较早提出跨文化管理理论的学者。
他们认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在六大问题上有相当不同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这就体现了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可绘出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而将不同文化区分开来。
这六大价值取向别是:对人性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人的活动取向、人的空间理念、个体对时间的看法。
用克拉克洪与斯乔贝克提出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来区分文化能够使我们理解许多平时观察到的文化差异现象,并对一些行为进行合理解释。
但该理论提出的文化概念过于依赖人类学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文化理解为一种区分因素。
文化在这里成为描述社会文化体系特征的标准,从而忽略了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享。
这不利于用来描述和分析当今世界——特别是商业世界的跨文化行为。
并且该理论将人的价值观在二元对立中予以区分,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情形,因此在具体应用中只能把它们和实际联系起来作趋向性判断,而不能作唯一性判断。
有时有的组织会在不同情形对两种价值观交替使用,有时又会使两种价值观达到融合状态。
第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吉特·霍夫斯泰德使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在某一跨国公司任职的来自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职员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这4个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异的4个维度,每一种文化的特点都可以用它在这4个维度上的强弱来表示。
霍夫斯泰德发现的4个文化维度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度——女性度。
到1991年,霍夫斯泰德在原有的四个文化纬度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纬度——“长期取向”。
霍夫斯泰德这一发现对跨文化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霍夫斯泰德除了在跨文化基础理论上的突破之外,还应用这一理论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
例如在《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与组织》中霍夫斯泰德对各国文化差异背景进行比较,寻找被视为某一特殊民族的行为准则。
在《欧洲印象: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他就对11个欧共体国家进行分析,从五个文化纬度上阐述它们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霍夫斯泰德是跨文化研究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理论成果引领了后人对跨文化的研究。
第三,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
荷兰管理学者强皮纳斯仿效郝夫斯特用文化维度来表达他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与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7个维度上: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中性--情绪化,关系特定--关系散漫,关注个人成就--关注社会等级,长期--短期导向,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长期--短期导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维度在前面的理论中已经讨论,在这里只重点介绍余下的四个维度。
第四,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者南希·爱德勒提出了解决组织内的文化差异的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其他文化因受到压制容易使其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二是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很小时,才适应采取此法。
三是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统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优势。
以上只是国外对跨文化研究理论中的冰山一角,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有过深刻研究。
与霍夫斯泰德同一时期还有一个著名学者泰布,她在研究民族融合问题上做出杰出贡献。
泰布从1988年开始,对文学、文化和工作作风进行了调查。
她从民族和社团角度设计了一种非正式的文化模式。
她的文章在这一领域显得举足轻重。
另一个著名学者是特拉姆皮纳,特拉姆皮纳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研究始于1984年,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要取得成就都没有约定俗成的办法。
他把文化描述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指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
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说明了跨文化管理能够衍生出更具决策性的方法。
特拉姆皮纳在进一步发展他的层面理论后指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组织的最佳风格。
决策的意义在于跨文化管理使得人们有更多的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法。
有太多经典的理论被提出了,这里不再详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我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受到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重视。
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跨国公司都已经参与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来。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企业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他们的先进的管理模式更是我国企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国内有关跨文化管理领域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文化管理理论传入中国,被翻译成教材或学术著作,逐渐受到理论界的重视。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关于跨文化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分析框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跨文化比较管理领域的诸多课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国别研究方面,由于美国和日本的跨文化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国内有关中美、中日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相对丰富一些。
下面列出近年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1.马晶梅2006年在《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阐述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正确处理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挑战,对跨国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认为,跨国公司中两种文化相互关联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文化平行、并存,文化交叉、融合,以及文化包含、覆盖,并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
2.企业导报里《跨国企业的跨文化之恋》一文中,提到现代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跨文化战略它不单单表现在语言上,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国家政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时问空间观念、颜色等,周此也棱称为母国与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culture distance.对企业外部的市场进入和拓展。
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和组织等方面会产生重大影响。
同事提出了几个跨文化管理中应该注意的方面:(1明确文化差异.做到知己知彼;(2吸取文化精髓,融入当地文化;(3本土化思维造就本土化企业。
跨国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消除种族优越感,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以更好地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
3.王红英,毕艳玲在《从跨文化管理角度看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中论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
随着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文化差异和冲突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后果,这就需要研究和加强跨文化管理。
通过跨文化管理解决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使得企业文化的形成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这种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过本行业平均收益率的回报。
跨文化管理使企业在学习和接受其他文化理念的同时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4.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杜红、王重鸣《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一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跨文化适应问卷,并运用此问卷调查了外资企业的314名高中层管理者,采用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讨跨文化适应的结构维度和适应模式。
结果表明决策价值前提、人力资源利用、管理规范化构成了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决策维度;中外经理沟通、直接上下级关系、中高层团队合作构成跨文化适应的人际合作适应维度。
跨文化适应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5.张素峰2003年在《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一文中阐述了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存在的差异,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语言等方面;跨文化管理主要有母国文化主导型、当地文化主导型、文化嫁接型和企业文化主导型四种模式;跨国文化从冲突到融合,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国管理。
6.黄华,在他的《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方法。
他指出,跨文化管理源于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主要标志,有了文化差异就有了不同企业不同的经营战略,近年来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企业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损失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也受到管理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