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 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

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篇一: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李雪青尝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

近年来,尝试教学法已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纷纷“尝试”。

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运用尝试教学时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授学生以“渔”。

让每个学生感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导学案”好比学生的指路灯,引领着学生不断的前行。

在我们农村学校,大部分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照顾都不完善,更谈不上学习上的辅导。

学生多数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作业只为完成老师的任务。

这种前提下,教师的教学如被束缚,生怕学生不懂,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

受尝试教学法的影响,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前,我经过反复思考,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学环节:(一)基本练习……(二)平行四边形面积研究,我来试一试2、我还有其他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我提前把导学案作为家庭作业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到上课时在进行交流。

汇报的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学生们完全能理解学案上的分析,顺利完成。

最为精彩的还是汇报自己的方法时,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两边剪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来拼: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面积来算。

整堂课在学生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从孩子们脸上,我看到学习了成功的喜悦。

邱老先生提出的“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让我看到了希望。

让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话:给我一个舞台,我将还你精彩。

尝到运用导学案的甜头,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适用的学案,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渐渐养成了提前预习习惯,学会了预习的方法。

二、巧提“自学提示”,为学生的“尝试”指路。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的条件”。

学生的尝试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

试想,教学时,教师只抛出:“你们自学”,学生就会自学了吗?因此,在让学生尝试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自学提示,让围绕它进行自学,避免自学时毫无目的,盲目学习。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自学提示:1、什么叫做比?2、通过预习,你会读比、写比吗?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的?这样的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的目标展开,但第2个问题却容易让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会”与“不会”的层面上,指向性不强。

于是,经过仔细推敲,我把“通过预习,你会读比、写比吗?”改为:“怎样读比、写比?完成教材上的试一试。

”这样,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自学,目的性更强。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进行5分钟左右的自学后,在根据自学提示一一交流,并结合问题出示相应的练习,讲练结合,效果显著。

教师在设计自学提示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自学提示要结合教学的目标,自学的重、难点展开设计,目的在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学习更有目地性。

2、自学提示的问题方式是赋有启发性的问题,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问题的内容要具有层次性,一般2—3个大部分通过自学能完成的问题,1——2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3、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作出适当调节。

对于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要降低难度,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设“尝试题”,当堂完成。

尝试教学的特点是“先练后讲”、“当堂训练”。

因此,尝试练习的设计内容要精,题量要适当。

学生通过自学究竟有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达到程度如何,都可以在尝试练习中得以反馈。

教师设计尝试提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初次尝试题,1——2道。

内容可以和学生学习的例题相似,通过尝试了解学生初次学习的情况反馈。

2、再次尝试题3——5道,题要紧扣学习目标。

运用于自学交流,教师讲解之后,主要检查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3、发展练习1——2道。

前两种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尽量当堂订正,后一种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练习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我来试一试”、“我敢尝试”、“尝试小先锋”等,激发学生想试、敢试的想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何尝不是在尝试呢?当尝试教学法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一堂堂具有个性色彩的尝试课堂好比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眼前。

尝试课堂的模式不是固定的,是在研究中不断发展,提炼的,引领我们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篇二: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邱学华先生来到我县举办教学观摩课和尝试教学理论讲座。

利用尝试教学法教学的方法观点鲜明,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即:从尝试到讲解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例如尝试、自学、讨论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强调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共同活跃在探索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之外,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善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同时减轻学生的功课负担,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

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邱学华先生谈尝试教学法课堂评价的几点要求一个观点: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这是基本方向,当然,应用到各个年级、各门学科,会有它的特点,也应该有教师个人的特色。

两抓:一抓尝试自学;二抓练习达标。

这是30多年尝试教学法应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所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同的现象。

就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学。

练习不是满堂问,口头、笔头练习都应该有以笔头练习为主。

“不动笔不上课”,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因为考试要用笔,用笔的效果最好!三看:一看参与面;二看练习面;三看开口面。

就是要看一个班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有多少?参与的深度如何?成效怎么样?课堂上达标没有?四个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一句话,就是尽可能要“堂堂清”。

不能一味把问题留到课后。

五个“一定要”:一定要看书;一定要讨论;一定要让学生提问题;一定要有1/2时间给学生练习;一定要达标。

教科书是最好的学习文本,要充分应用好教科书。

讨论要有实质性,教师有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

“一定要让学生提问题”这是关键!一般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呢?至少有两个时段,时机是比较好的。

一是学生自学完成后;一是快要下课时。

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最好多一点,现在提1/2,以后可能要求2/3。

篇三: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次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培训,本人收获很大,邱学华同志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硕成果,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他的尝试教学法集中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

他的每一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我把他这一模式理解为“先学后教,当堂练习,以学生为主”,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老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他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各种课上都可以使用。

比如:在新课中,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再练习,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就体现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

再如:复习课也可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

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

如复习每一单元就可以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更好地达到训练复习目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质上是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学”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后教”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后教”是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在学生自主中完成提疑、解疑,教师只作评定,在整个教学中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作一定的辅助作用。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会更好地领悟他的教学思路,并加以应用。

其实在具体的教学程序,但其核心精神其实很简单:相信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做练习。

与之相关的口号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尝试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可能会忘记了它的具体教学程序,但人们会普遍记住它提出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教学方法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须改革。

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这种传统结构,是为传统教学方法而设计的。

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先练后讲"为特征的尝试教学法,这种结构就不适应了。

经过试验证明,实行这种课堂结构教学效果较好。

主要表现在:(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

新授课主要是进行新课教学,新的结构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保证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

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基本练习到巩固练习,再到课堂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

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

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进行新课"时间只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促使教师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