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电影《武训传》批判
2.“样板戏”
3.“伤痕文学”
4.“乡土文学”
5.“先锋小说”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2.“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3.“朦胧诗”的滥觞
4.“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5.“文化散文”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电影《武训传》批判
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于1948年拍成三分之一,后因经费问题而中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面修改的剧本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当时上海尚属私营的昆仑影业公司决定继续拍摄。

拍竣后的影片又经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局审查,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上映。

《武训传》在全国上映以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就发表了四十多篇颂扬武训和《武训传》的文章,上海的三家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武训的电影小说《武训传》、章回小说(《千古奇丐》)和画传(《武训画传》),《大众电影》还将电影《武训传》评选为1950年全国“十佳国产片”之一。

但是不久,诸如《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统》和《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意义吗?》这样的批评性文章开始出现。

由此开始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电影《武训传》及其所表现的武训这一历史人物的广受欢迎,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全国各主要报纸均都转载了这一措词严厉的社论。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还在“党的生活”专栏发表了短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三天以后(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又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