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思考》

《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思考》

《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思考》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入我国已经近20年,目前有很多企业根据标准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认证机构的审核。

部分企业因为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不论是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还是企业产品的实物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有部分企业尽管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认证机构的审核,可是效果不太理想,产品质量没有提高,企业流程仍然不顺畅,操作仍然不规范,有的甚至比认证前还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问题。

我们认为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持续改进,没有建立起改进的机制的原因。

要想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一、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1.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是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基本保证。

满足顾客需求和持续改进是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思想,也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不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哪个版本,都保留了持续改进的条款,并且作为一个主要条款,任何采用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都必须承诺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2.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自身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要求。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业务不断拓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任何想健康运行的企业都必须持续改进。

不论是产品的持续改进,还是流程的不断改进,都必须依靠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才能保证企业改进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促使企业不断提升和完善。

3.持续改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基本措施。

当今,企业面对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的顾客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任何企业如果不改进,都不能适应将来的环境,不能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更不能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必要的优势。

二、目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意识不强、职责不清。

许多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一般都成立了一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小组或推进办公室,企业的成员都是主要成员,甚至聘请了一些专职人员,也任命了管理者代表,但通过认证后,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已经通过认证了,再要这个机构已经没有多少作用,于是,解散机构,将原来专职的人员调整岗位,原来兼职的人员不再兼职。

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代表由于离职或调岗了,没有及时任命新的人员,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人员缺乏,改进的职责没有得到具体落实。

2.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法不对、效果不理想。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定期内审。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其实就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识别改进需求的措施,但部分企业没有定期进行内审,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内审的要求,内审的深度不够,内审的不合格项没有认真整改;部分企业的管理评审没有按策划的要求定期进行,即使进行了,企业的最高负责人也不参加、不主持,管理评审的输入没有认真准备,管理评审的输出也没有认真整改,没有落实整改的部门和职责。

3.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没有定期评审、修订,文件不能指导体系的实际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必须建立在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上,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评审和修订,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持续改进。

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随着业务的调整,企业的架构会作相应的调整,部门的职能、岗位的职责也会作相应的变化,这些调整变化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没有进行对应的调整,导致原来的文件与实际的运作不相符;质量管理的标准一般在一定时期会变化,如xx版标准变为xx版标准,标准的版本变化,标准的部分条款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标准新增加的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转化为文件规定,以便具体操作和指导,但部分企业的文件没有跟随标准的变化而修订,导致不能指导企业的实际运作,更谈不上改进;随着企业的运作,部分业务的开展主体发生变化,如部分企业在体系建立初期,可能受企业自身业务、工艺条件、基础设施、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工序或产品外包。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外包转化为企业自己加工或生产,这些业务的运作主体发生变化后,企业没有根据业务的开展和控制的需要制定、修订对应的文件,也就没有文件对这些业务进行指导。

三、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1.树立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意识,落实质量管理改进的职责。

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全员参与,全员都必须树立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意识。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者是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领头羊,应认识到改进的必要性,树立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意识,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人员、设施等资源,定期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作情况;其次,企业的各部门负责人是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主力军,必须树立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不断改进的思想,根据自己负责的业务,结合标准的条款,不断查找改进的突破点,不断探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方法和技巧,配合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第三,企业的专职、兼职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作的人员是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技术参谋和推动者,必须定期采用会议、板报、座谈会等方式宣传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收集适合企业自身改进的方法和经验,给企业各层人员分享,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第四,岗位人员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直接操作者,通过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提升岗位人员的改进意识,以加强全员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意识和职责。

2.认真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和日常检查工作,识别改进需求,落实改进点,不断探索质量管理的改进方法,不断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首先,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内审的策划及内审方案,选好内审员,开好首次会议,把好内审过程控制关,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原因,落实整改责任,选择和优化整改方法,加强对整改项的效果验证;其次,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策划的要求,定期开展管理评审活动,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必须亲自主持管理评审会议,认真做好管理评审的输入,对输入中提出的问题,集中认真讨论,形成整改决议,落实具体的整改人员,解决整改的资源需求,落实跟进人员和整改措施,追踪整改的效果;三是抓好日常的检查工作,日常检查是识别改进需求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体系正常运行和不断改进的基本保证,要加强对体系文件的使用情况、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体系要素进行日常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追查原因,落实整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3.不断修订和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其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运作,不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是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不断改进的根本保证,是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南。

首先,应意识到文件修订和完善的必要,如在企业的组织架构调整、部门职能调整、岗位职责变化后,必须根据变化后的实际情况,修订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其次,在标准版本变化、法律和法规版本变化、技术标准要求发生变化后,也必须根据新的变化修订原有的文件;再次,在企业的业务增加或运作方式发生变化后,也必须根据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最后,应不断优化和调整岗位文件,岗位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运作的核心文件,也是实际上影响体系运行效果的最重要文件,所以应该根据岗位业务的不断优化和岗位工作手段的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岗位的操作类文件。

4.加强全员培训和考核工作,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有效措施之一。

首先应该加强对全员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运作的关键人员如质检员等的培训,可采用分模块法、分条款法等方式,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分配的不同培训相应的标准知识,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在标准内容变更后,应采用新旧标准对比法等方法,对新标准的要求进行培训;其次应加强对内审员的培训。

内审人员的素质和对改进需求的识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对内审员的标准知识、内审技巧、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培训,以便使内审员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内审技巧;三是应加强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培训。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通常是通过转化为文件要求后成为业务的具体要求,与体系有关的人员应加深对这些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四是要加强对岗位作业规范、技术要求、产品标准等文件的培训。

这些文件具有变化快、要求具体等特点,是岗位操作人员日常工作必须的文件,也是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文件,必须加强对这部分文件的全面培训;五是应加强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考核。

可以采取考试、现场提问、实习观察等方式,严格验证培训的效果。

5.肯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效果,增强各级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的积极性和信心,不断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断改进,但效果也不容易显现。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全员树立改进的信心是很必要的,所以,企业在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可以采取设立奖金、流动红旗、通报表彰等方式对在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积极参与者、取得效果者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以增加信心,提高积极性。

结束语。

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思想,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基本保证。

任何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应正确树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的意识,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不断探索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的方法,不断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二篇:病理科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病理科质量持续改进体系1、送检标本的签收质量控制管理途径(1)首先由接收标本人员逐一对申请单和标本进行核查,同时对住院病人标本及申请单履行查验签收制度。

(2)取材时取材人员要对申请单和标本再次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核对纠正。

(3)切片人员完成切片制作后,再次核对申请单项目和切片。

(4)阅片人员阅片时仍然要认真核对申请单项目和切片的符合情况。

(5)发放报告单人员最后把关,严防差错。

2、组织取材工作质量控制管理途径(1)取材人员必须为有资质的医师。

有两人参加,严格按卫生部及省卫生厅下发的取材操作规范工作。

(2)组织处理及切片制作人员要监督取材大小厚薄是否规范,及时向取材人员反馈情况以便改进。

(3)所有阅片人员阅片过程中都要检查取材质量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必要时重新取材,确实保证取材质量。

3、组织切片质量控制管理途径(1)活检组织脱水、固定,切片的染色等程序必须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组织切片制备完成后,制作人员应在显微镜下检查切片质量,如影响医师阅片应采取措施或重做。

(3)各级阅片医师阅片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切片质量,及时向制片人提出意见,并帮助分析原因,必要时要求重新制片。

(4)每月月底质控小组随机抽查当月10天的切片,按照技术操作规范规定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评定切片质量,同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限期纠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