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 (53)[16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 (53)[16页]
徐訏(1908—1980),原名徐传琮。主要 有长篇小说《鬼恋》、《风萧萧》、《江 湖行》、《时与光》,中篇小说《炉火》、 《彼岸》等。徐訏的小说几乎都用第一人 称写法,并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和传奇色 彩。鸿篇巨作《江湖行》从20年代中期写 到抗战胜利前夕,以“我”充满传奇色彩 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多条副线,勾画 出各色人物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悲欢离合与 生存挣扎。徐訏在香港的创作,不管是追 忆大陆生活,还是以香港为背景,其作品 叙述的人生故事总是蕴涵许多情思和感喟, 透出几许苍凉和苦涩。
桥风格”。
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金庸的 新武侠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 重心理深度,注重人物性格的 多面性和丰富性。就思想而言, 金庸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 识,例如对“快意恩仇”观的 否定,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否定, 对个性独立的肯定,对人道主 义的颂扬。在语言上,他一方 面继承明清小说的语言传统, 另一方面又融合“五四”新武 侠的语言质素,在“现代”与 “古典”的交融上,在文学语 言的“中国化”上,无疑是一 新收获。
香港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通俗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直面人生、切中时弊,关心香港社会,体察 底层生活,从而增强了香港文学的写实性和社会性,代表 作家如舒巷城、夏易、白洛、陈娟。
现代主义小说呼吁在废墟上重新建设,提出理性、良知、 缅怀和追求的使命,融合现代小说的种种技巧,赋予香港 文学先锋性、实验性的特征,代表作家有刘以鬯、西西、 也斯等。
另一类小说形态是通俗小说。香港的通俗小说,以梁羽生、 金庸的新武侠和亦舒的言情为主,旁及南宫搏、董千里、 高旅的历史小说,倪匡、张君默的科幻小说,梁凤仪的财 经小说。这些小说在不同维度上联系了传统文化和城市感 性,为现代小说增添了新文体。
香港诗歌
以70年代为界,香港诗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80年代香港文学进入过渡转折期,面临着回归后与母体的 重新整合。此外,商业和传媒的介入,也推动香港都市文 化的发展。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香港文学在交流融汇中获得大发展。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魔幻主义相互吸收、难 解难分,诗歌和小说、通俗与严肃互相渗透融合,本土性、 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结合,开创了香港文学的新局面。
前一阶段的写实诗人以力匡、何达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新诗关注社会 人生的写实传统;现代派诗人以马朗为核心,戴天等表现出对现代主 义诗歌艺术的钟爱和探索。
1970年后,香港诗坛在诗人群体的形成、艺术风格的发展,以及对香 港现实的切入和对现代主义的引进方面,表现出自觉和自主的特征。 羁魂、黄国彬、西西、也斯等在香港文化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 诗人成为诗坛的中坚,他们有着比较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世界艺术思 潮的理解,在创作上表现出对香港现实的关注和艺术实验的前卫精神。 黄河浪、傅天虹、张诗剑、犁青、原甸等从内地或海外移居香港的诗 人,更多地以社会批判的眼光切入香港现实,抒写自己复杂的人生感 喟,表现出对新诗写实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香港代表作家
董桥 (1942—),原名董存爵,
出版《双城杂笔》、《藏书家 的心《从前》、《故 事》等散文集。
董桥属学者型作家,他的散文
谈名家轶事、琴棋书画,纵论 社会、生活、人生,在文化的 演示与追求中感悟生命和人生。 《一室皆春气矣》深感现在的 人情不是太浓就是太淡,话里 话外充满情趣和理趣。《中年 是下午茶》以下午茶来感悟人 生中年阶段的独特处境。他旁 征博引,将中西文学运用得出 神入化灵活自如,浓郁的书卷 气,儒雅的文化精神,英国绅 士式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董
香港散文
50、60年代老一批南迁作家如叶灵凤、曹聚仁、司马长风、吴其敏等 进入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他们的散文承担文化传播和普及的功能。
70年代香港散文日趋多样化,有承继“五四”散文小品传统而来的学 者散文,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探索散文,有70、 80年代从海峡两岸移居香港的南迁作家散文。
第四十九章港澳文学
第一节 香港文学思潮发展与文学概貌
香港文学的历程,既有与内地文学互相叠合、印证的阶段, 也有脱离内地文学的轨迹而呈现出独特形态的发展。
香港新文学的诞生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1928年由香 港青年张雅庐主编的《伴侣》半月刊的创刊和香港第一个 文学社团“岛上社”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新文学的真正兴 起。
90年代极具通俗性、商业性、实用性的框框杂文在香港一家独秀,这 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散文,题材多样,迅速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特 征。
进入新世纪,香港散文因主体身份的多样化而日趋丰富,有较为严肃 的社会批判,如余非的《失落中的旅游文化》;有时兴的旅游随感, 如也斯的《从柏林到海德堡》;有沧桑的历史回溯,如张五常的《惊 回首,感慨话千年》;有文化随想,如西西的《怡红院的室内设计》; 有名人记传,如曾敏之的《傅雷与传统文化》……
金庸(1924—),原名查良镛,从
1955年发表第一部武侠作品《书剑 恩仇录》,到70年代共出版14部长 短不一的武侠小说。金庸小说最突 出的特点是蕴涵其间的氛围和意象, 五岳的山山水水,宋明的村镇酒肆, 这些传统的美学意蕴都在作品中表 现得酣畅淋漓。
刘以鬯(1918—),原名刘同绎。作品结 集为中短篇小说集《寺内》、《一九九 七》、《春雨》、《黑色里的白色白色里 的黑色》等,另有长篇小说《酒徒》、 《陶瓷》、《岛与半岛》、《对倒》、 《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等。《酒徒》是 刘以鬯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 识流小说” 。小说采用意识流、象征主义 的手法,通过梦境、内心独白、时空交错、 自由联想的方式展示了酒徒所象征的艺术 家的精神问题和生存困境。刘以鬯的小说 突破传统形式,在小说技巧和表现形式上 进行多种尝试和创新,如《寺内》、 《蛇》、《除夕》、《蜘蛛精》等用现代 人的感受和新的表现方法挖掘人性和心理。
进入30年代,随着刊物的蜂拥而出和结集诗的出版,香港
新文学从孕育走向拓展。抗战爆发,大批文人南下,香港
成为战时的文化中心。与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相类似的还有
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作家再度南迁,又一次主导了香
港的文坛。
回目录
到50年代,香港文学开始独立发展,形成不同于内地文学 的独立品格。
70年代第三批南迁作家来到香港,他们和香港本土作家虽 然立场不同,但在吸收传统和现代多种营养的过程中都铸 造出自己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