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
分泌。
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
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
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
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
用于非胰岛
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
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
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
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
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
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
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
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的治疗。
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
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
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
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
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
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
优泌林N):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菌产生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为中效胰岛素制剂。
用于中、轻度糖尿病,治疗重度糖尿病患者可与正规胰岛素合用,使作用出
现快而维持时间长。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诺和
灵50R,优泌林30R):为可溶性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以诺和灵30R为例,含30%可溶性胰岛素和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可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为一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其氨基酸发生了改变,阻断了胰岛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
六聚体和二聚体能迅速地解离为单体而有效地吸收,迅速发挥降糖
作用,不需在之前很久就注射,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
2型糖尿病用药注意
1、注意用药剂量,预防低血糖:胰岛素和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均
有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危险,严重者可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使用时
应根据病情选用剂量,并且从小剂量开始。
轻度低血糖可饮用糖水
缓解,严重时必须静注葡萄糖液抢救。
3、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选药: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需胰岛素
治疗,2型糖尿病一般选用口服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需要胰岛素
治疗: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时;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处于急性应急状态(如严重感染、大型创伤及手术等);妊娠期。
4、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注意:老年人往往肝肾功能下降,因此,应尽量选用对肝肾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药物,如瑞格列奈,格列喹酮,二甲双胍在病人有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缺氧的情况下,容易
导致乳酸酸中毒,因此,有上述情况的老年人应禁用。
老年人不宜
选用长效、强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优降糖、消渴丸),以导致严
重的低血糖,尽可能选用半衰期短、排泄快的短效药物。
早期宜联
合用药。
5、根据体重选药: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胖,首选二甲双胍或α糖苷酶
抑制剂。
如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型偏瘦,应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6、根据高血糖类型选药:如空腹血糖不高,只是餐后血糖高,则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高,治疗开始即可联合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药物,如“磺酰脲类+双胍类”或者“磺酰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另外,对于初治空腹血
糖>13.9mmol/L,随机血糖>16.7mmol/L患者,可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