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对抗导论(期末总结)

信息对抗导论(期末总结)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对抗1.根据广义信息模型,阐述信息的概念信息是指外部世界现象,系统中的数据和人掌握的知识或情报等。

外部世界现象和人为消息通过观测,转换和整理可以得到数据,数据通过分析和理解可得知识或情报,然后在进行应用(形成图)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独立性,转移性,相对性,变换性,时效性,共享性。

3.信息对抗,信息化战争,信息作战,信息战的定义及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信息对抗:指围绕信息利用展开的攻防斗争,其目的是取得信息优势,即通过能力竞争或攻防斗争是自己在信息利用方面比竞争对手处于占优地位,为取得竞争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信息化战争:以信息为主导地位的战争或冲突信息作战:在信息战中采取的行动方法信息战:通过信息利用和攻击,信息防御等信息对抗行动,夺取信息优势,为达到战争或冲突的最终目的奠定基础。

相同点:四者形成的基础相同,都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以信息,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为基础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层次也有高到低信息化战争:以信息为主导地位的战争形势信息战:以夺取信息优势为目的的作战样式信息作战:在信息战中采取的信息利用,信息对抗行动方法4.信息优势的地位和决定要素是什么?地位:在主导机动,精确交战,聚集后勤,全维防护中,信息优势是实现以上四种作战概念和提交各种参战力量,协同行动聚焦效果的前提决定要素:1.信息利用(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表达,理解和运用)。

2.信息防御(包括保护,攻击检测,攻击后恢复)。

3.信息进攻(包括破坏,扰乱和窃密)。

5.信息对抗从哪些方面扩大了战争的范畴?信息对抗从战争空间,范围,时间,强度方面扩大了其范畴,使其空间向太空发展,范围向民间发展,时间向连续状态发展,强度向强弱两级扩展第二章信息对抗形式与特征1.军事信息战六种作战形式的作战目的是什么?(1)心理战:其目的是通过操纵信息影响地方的思维推理能力,过程和结果。

欺骗,物理摧毁,信息攻击和电子战都可用来辅助达到心理感知目的(2)军事欺骗:其目的是通过物理电子和信息示假行动误导敌方对己方的意图和能力的感知或掌握(3)作战安全:其目的是通过作战和技术安全措施为信息系统的物理成分,人员和信息提供全面的安全保护(4)电子战:其目的是通过电磁频谱扰乱和破坏敌方的电子信息系统以及其中的信息(5)物理摧毁:其目的是通过释放储存的能量破坏物理设施(6)网络战: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工具和操作技巧扰乱和破坏敌方的计算机网络及其中的信息2.信息安全的三个特征和对应的三种攻击方法是什么?特征:保密性,真实性,畅通性。

相对应的攻击方法:窃密,扰乱,破坏。

3.信息供给作战模型包含哪三个层次?每层的作战意图是什么?模型的第一层为抽象的主观层,其攻击意图是控制防守方的感知,心理,意志和决策等。

第二层为信息层,其攻击意图为通过窃密,扰乱和破坏信息影响敌人的主观感和决策。

最底层为物理层,其攻击意图是破坏计算机和通信设施及其支持系统等。

4.信息战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是什么?基本原理:在信息域内采用多种攻击方法,破坏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畅通性,从而控制敌人的主观世界和物理世界。

特征:在“赛百”信息域内进行攻防斗争第三章情报战1.按作用层次,情报分为哪三类?举例说明。

战略或国家情报:外国的政策,政治局势等作战情报:战斗计划,军事条令等战术情报:军事平台,军事单位等2.情报获取分为哪6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功能是什么?1)计划:政府和军事决策者在高度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定义制定政策和战略及军事决策所需的知识。

2)收集:按计划指派人员或采用技术措施完成收集任务。

3)处理:以收集的数据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对数据添加索引和进行组织,并不断监视和分析收集的数据能否满足计划的要求。

4)分析:用演绎推理方法对分类组织的数据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能回答所关心的问题。

5)产品:即情报,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后的结果。

6)应用:把情报产品分发到用户,由用户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从中评定以前的情报的准确性。

3.情报获取系统体系包含哪几个部分?航天情报系统,航空情报系统,地面情报系统,网络情报系统4.情报站的特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特点:保障性,全局性,防御性,全时性,全域性,抽象性地位:情报战是战争的先导;情报战为作战力量建设和战争准备提供指导;情报战的重要地位也是由战争实践决定的。

第四章心理战与军事欺骗1.主观域作战的特点及其与客观域作战的关系是什么?主观域作战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战对象、作战直接目的和手段上特点:以感知、心态、意志和信息方面的抽象活动为主,如心理威慑和欺骗等斗智斗勇行为。

关系:主观域作战时以客观域作战形式为依托或辅助,并对其有指导作用。

2.心理战的含义及基本要素是什么?军事信息战中的心理战,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外国听众传递信息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通过影响外国听众的心态以及判断力,愿望和士气,来影响外国政府,机构和个人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总体作战目标的支持。

心理战的两个基本要素:消息和传播媒体。

3.心理战宣传的五个大致步骤是什么?1)感知2)记忆关联3)思维4)情感5)意志4.军事欺骗的含义及基本原则是什么?军事欺骗包括故意使地方决策者错误理解己方能力,意图和行动的所有活动,其目的是使敌人采取有利于己方的行动(包括不采取行动)。

基本原则:向敌人隐真示假。

第五章电子对抗1.有源干扰与无源干扰的区别是什么?有源干扰:干扰能量是由雷达本身以外的其他辐射源产生的,又称积极烦扰。

无源干扰:干扰能量是由非探测目标对雷达波的散射产生的,又称消极干扰。

2.简述反辐射武器的原理。

通过侦收,识别,跟踪目标雷达的波速,并顺着波速飞向雷达天线,直至击中天线。

3.简述DS通信方法的干扰原理。

信号频谱中干扰信号的频谱,在对信号进行解阔后,得到了展宽,消息信号的频谱得到了压缩(还原),对信号滤波后,干扰信号的频谱(或功率)大部分被滤除了,而消息信号的频谱得到了保留。

4.为什么说DS通信方法具有保密通信能力。

DS系统用伪码对信号源信号进行扩频后,信号频谱变成了低密度功率谱,要侦察扩频后的信号(即DS信号),侦察接收机必须要有足够的频带和足够的灵敏度,扩频伪码码率越高,DS信号频谱越宽,其截收难度越大,即使截收了DS信号,若不知道扩频伪码序列,也无法选择正确的解扩伪码序列进行解扩,还原出信号消息,所以,DS也是一种保密通信的方式。

5.为什么P码具有保密性?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解扩后才能提取导航信息,进行定位和时间等计算,而要解扩卫星的P码扩频调制信号,不仅需要知道N位或Ni位P码序列,而且要知道当前卫星使用P码序列的那一段进行扩频调制,并要将接收机当前解调用的P码段与卫星使用的P码进行同步,P码序列是不公开的,所以,P码具有保密性。

6.简述GPS的SA和A—S措施及其目的。

SA措施:是指通过抖动星钟(δ—过程)和扰动星历数据(ε—过程),达到降低C/A码标准定位服务精度的一种人为措施。

目的:削弱敌军的利用。

A—S措施:通过将P码和密钥W码进行模2求和,形成Y码(Y=P﹢W),对P码加密。

目的:使敌方设计的P码接收机再不能直接定位。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对抗1.网络安全漏洞的含义是什么漏洞是指硬件,软件或使用策略上的缺陷,他们会使计算机遭受病毒和黑客的攻击2.网络安全漏洞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1)计算机发展速度过快(2)大型软件的复杂性(3)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3.网络探测,攻击,防御工具的作用于类别是什么探测工具:用于探测网络的漏洞或脆弱点类别:(1)扫描软件(2)口令攻击软件(3)嗅探器攻击工具:能够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系统拒绝服务,破坏系统的数据或在系统内造成安全隐患类别:(1)电子邮件炸弹(2)蠕虫和病菌(3)计算机病毒(4)特洛伊木马(5)逻辑炸弹(6)后门防御工具:用于对网络攻击进行预防和检测等类别:(1)信息完整性检测工具(2)防火墙(3)日志工具(4)日志审计工具4.网络作战模型分为哪三个层次?各层次的作战目的是什么?最高层是抽象的感知或心理层,其意图是控制目标方的感知中间层是信息层:向上传递信息和知识,影响人的感知,也控制物理域中的目标最底层是物理层5.网络攻击模式分为哪6个步骤(1)刺探和网络映射(2)渗透(3)用户访问(4)根目录访问(5)利用系统资源(6)侵害系统资源第七章新型硬杀伤武器1.目前,定向能武器有哪几类?高功率微波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等离子体武器等2.阐述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武器的特点定向能武器:一是以光波传播的速度把高能量射束直接射向目标,因而在攻击目标时不需要提前量,只要瞄准目标就能命中,有极高的命中率,使敌人难以躲避。

二是射束指向控制灵活,能快速的扫掠战区内的特定空间,并瞬时指向任何位置上的目标,因而可快速改变指向并同时攻击多个目标。

三是射束能量高度集中,一般只对目标本身某一部分或目标内的电子设备造成破坏或杀伤,因而可避免大量的杀伤平民和破坏环境。

四是武器发射时无声无形,因而具有很好的隐蔽性,突然杀伤力大,能给敌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五是定向能武器既可以用于进攻,也能用于防御。

电磁脉冲武器:以核爆炸时产生的或用电子方法产生的持续时间极短的宽频谱电磁能量脉冲,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

第八章信息安全防御1.描述信息安全的PPDR模型。

4个要素:策略(Policy),保护(Protection),监察(Detection),反应(Response)保护,监察和反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安全循环,在安全策略和指导下,使网络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一个完整的密码通信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明文消息空间M(即消息m);密文消息空间C(即密文c);密钥空间K1和K2(即加密密钥k1∈K1,k2∈K2,私钥体制下K1=K2);加密变换Ek1(Ek1表示在密钥k1作用下的变换);解密变换Dk2。

3.简要叙述RSA算法的过程。

假定用户A欲发送消息m给用户B,其加/解密过程如下:①首先用户B产生两个大素数p和q(p,q是保密的)。

②B计算n=pq和φ(n)=(p-1)(q-1)(φ(n)是保密的)。

③B选择一个随机数e(0<e<φ(n)),使得(e, φ(n))=1,即e和φ(n)互素。

④B通过计算得出d,使得de modφ(n) ≡1(即在与n互素的数中选取与φ(n)互素的数,可以通过Eucliden算法得出。

d是B自己留下来的,保密的,用作解密密钥)。

⑤B将n及e作为公钥公开。

⑥用户A在互联网上查到n和e。

⑦对m施行加密变换,即EB(m)=m e mod n=c。

⑧用户B收到密文c后,施行解密变换:DB(c)=c d mod n=(m e mod n)d mod n=m e d mod n =m mod 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