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下面我对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想象能力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针对喜好,选择性阅读。

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

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也会产生不同感受。

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

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

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肯定与理解。

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

在学习文章时,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

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二、激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或者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活动。

它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指向性。

它可以在多种方式中进行。

1、在阅读中想象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看教师如何去挖掘。

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

那么后来小羊怎么样了呢?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跟狼搏斗,用羊角把狼顶死了;有的说小羊跑了,但最后还是跑不过狼被狼吃了;有的说这时候刚好来了一个猎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说羊爸爸和羊妈妈来找小羊……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一结果的想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在阅读中评论
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阅读中评论,充分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能力。

如:《黑熊的话》一文中开头写“林刚和张明是好朋友。

”第二小节讲在黑熊向他们走来这个危急情况下,林刚不会爬树,就对张明说:“快,拉我一把!”张明说:“你快自己爬上来吧!”请同学们评论一下张明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们纷纷议论觉得张明不是真朋友,因为他在朋友危险时没有帮助别人。

可有几个学生认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黑熊,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张明肯定也很害怕很紧张可能连拉林刚的勇气都没有了,自己也在发呆打哆唆了,虽然不对但可以原谅。

从这里我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有了客观判断分析事情的能力。

3、在阅读中质疑。

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倾向性。

学生质疑一般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特征。

一是零散重觉型,二是广杂发散型,三是立体辐合型。

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质疑问题虽然表现出不同水平,但教师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贵出新,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

创贵在勇,有勇才敢于质疑,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理解。

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的学生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一来工期才会缩短。

而另有学生又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

那究竟打几口?有个学生说,肯定打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

而这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但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否则就打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

”正是在
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三、启发学生用“心”感受。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

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所以在阅读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十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感情投入进去。

学生读到当“我”看到老班长自己吃的是几根草和鱼骨头时禁不住留下了眼泪。

最后老班长饿死了。

死前还要我们不要为他浪费粮食。

此时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就成了课文中的“我”。

“老班长,老班长。

”一声声呼喊颤抖着哽咽着。

而一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则将感情得到了升华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