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标准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基本要求 13.1 线路的运行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DL/T741-2001有关规定。
运行单位应全面做好线路的巡视、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13.2 运行单位应参与线路的规划、路径选择、设计审核、杆塔定位、材料设备的选型及招标等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作,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运行经验和反事故措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力求设计与运行协调一致。
1 3.3 对于新投运的线路,应按有关规定把好验收移交关。
13.4 运行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状况和维修技术,熟知有关规程制度,经常分析线路运行情况,提出并实施预防事故、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措施,如发生事故,应按DL558的有关规定进行。
13.5 运行单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管理送电线路,可探索依据线路运行状态开展维修工作,但不得擅自将线路分段维修或延长维修周期。
13.6 每条线路必须有明确的维修界限,应与发电厂、变电所和相邻的运行管理单位明确划分分界点,不得出现空白点。
13.7 新型器材、设备和新型杆塔必须经试验、鉴定合格后方能试用,在试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
1 3.8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防止外力破坏,做好线路保护及群众护线工作。
13.9 绝缘子爬电比距的配置必须依据GB/T16434的规定(可参见附录B),按照各网、省电力公司审定后的污区分布图进行,并适当提高绝缘水平。
13.10 导线、地线应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运行中应加强对防振装置的维护,以及对防振效果的检测。
1 3.11 线路的杆塔上必须有线路名称、杆塔编号、相位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同塔双回、多回线路应有色标。
13.12 运行单位可根据本规程编制现场规程或补充规定,由本单位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14 运行标准 14.1 杆塔与基础 14.2 导线与地线 24.3 绝缘子 24.4 金具 24.5 接地装置 34.6 导、地线弧垂 35 巡视 35.1 巡视的目的与周期 3a)定期巡视。
即为日巡,其目的在于经常掌握各部件运行状况及沿线状况,核对全线资料,并搞好群众护线工作。
3b)特殊巡视。
是在气候剧烈变化,雷击、大风、暴雨、大雾、大雪,导线复冰,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后,春季树木旺长,鸟害频发期,以及线路过负荷。
沿线遭受火灾等特殊情况时,对全线或某几段的部件进行巡视,以发现线路异常现象及部件的变形损坏。
3c)夜间巡视。
是为了检查导线连接器的发热或绝缘子污秽放电情况。
3d)故障巡视。
是为了查明线路发生故障接地,跳闸的原因,找出故障点并查明故障情况,故障巡视也包括了停电登杆检查。
3e)登杆巡查。
是为了弥补地面巡视的不足,而对杆塔上部件的巡查。
3f)监察性巡视。
是局、供电所领导和专职技术人员参加的巡视。
以了解线路运行检修情况,检查指导运行人员(巡线、检修)工作,或为迎峰、安全检查等组织的典型性抽查。
35.2 巡视的主要内容 45.3 检查、试验、维护项目及周期 56 检测 67 维修 87.1 维修项目应按照设备状况,巡视、检测的结果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确定,其主要项目及周期见表4和表5。
87.2 维修工作应根据季节特点和要求安排,要及时落实各项反事故措施。
97.3 维修时,除处理缺陷外,应对杆塔上各部件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
97.4 维修工作应遵守有关检修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
更换部件维修(如更换杆塔、横担、导线、地线、绝缘子等)时,要求更换后新部件的强度和参数不低于原设计要求。
97.5 抢修与备品备件: 97.6 线路修修检测工作应广泛开展带电作业,以提高线路运行的可用率。
98 特殊区段的运行要求 98.1 大跨越 98.2 多雷区 108.3 重污区 108.4 重冰区 109 技术管理 109.1 运行单位必须存有有关资料,并保持完整、连续和准确。
要逐步应用微机进行技术管理。
109.2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标准、规程和规定: 109.3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图表: 109.4 运行单位应有下列生产技术资料: 119.5 运行单位应加强对设备缺陷的管理,做好缺陷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类: 129.6 线路运行图表及资料应保持与现场实际相符。
129.7 线路设备评级每年不少于一次,并提出设备升级方案和下一年度大修改进项目。
12附录A (规范性附录)线路导线对距离及交叉跨越 13前言本标准是为明确我局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标准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使我局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本标准规定了我局35KV送电线路运行的各项工作内容与方法。
本标准规范内容系首次形成企业标准。
本标准由仙居县供电局提出。
本标准由仙居县供电局标准化办公室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仙居县供电局生技科。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朱坚军。
本标准主要审定人:徐文忠。
本标准批准人:赵均府。
本标准由仙居县供电局生技科负责解释。
35KV送电线路运行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局35千伏送电线路运行的技术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本局35千伏送电线路,也适用于用户35千伏送电线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6434-1996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DL/T741-200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L558-1994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GB50061-97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程》JB/T8737-1998 高压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3 基本要求3.1 线路的运行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DL/T741-2001有关规定。
运行单位应全面做好线路的巡视、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3.2 运行单位应参与线路的规划、路径选择、设计审核、杆塔定位、材料设备的选型及招标等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作,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运行经验和反事故措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力求设计与运行协调一致。
3.3 对于新投运的线路,应按有关规定把好验收移交关。
3.4 运行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状况和维修技术,熟知有关规程制度,经常分析线路运行情况,提出并实施预防事故、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措施,如发生事故,应按DL558的有关规定进行。
3.5 运行单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管理送电线路,可探索依据线路运行状态开展维修工作,但不得擅自将线路分段维修或延长维修周期。
3.6 每条线路必须有明确的维修界限,应与发电厂、变电所和相邻的运行管理单位明确划分分界点,不得出现空白点。
3.7 新型器材、设备和新型杆塔必须经试验、鉴定合格后方能试用,在试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
3.8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防止外力破坏,做好线路保护及群众护线工作。
3.9 绝缘子爬电比距的配置必须依据GB/T16434的规定(可参见附录B),按照各网、省电力公司审定后的污区分布图进行,并适当提高绝缘水平。
3.10 导线、地线应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运行中应加强对防振装置的维护,以及对防振效果的检测。
3.11 线路的杆塔上必须有线路名称、杆塔编号、相位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同塔双回、多回线路应有色标。
3.12 运行单位可根据本规程编制现场规程或补充规定,由本单位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4 运行标准设备运行状况超过下述各条标准或出现下述各种不应出现的情况时,应进行处理。
4.1 杆塔与基础b)杆塔的倾斜、横担的歪斜程度超过表1的规定;表1 杆塔倾斜、横担歪斜最大允许值c)铁塔主材相邻结点间弯曲度超过0.2%;d)钢筋混凝土杆保护层腐蚀脱落、钢筋外露,普通钢筋混凝土杆有纵向裂纹、横向裂纹,缝隙宽度超过0.2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有裂缝。
e)拉线棒锈蚀后直径减少2mm~4mm;f)镀锌钢绞线拉线断股,镀锌层锈蚀、脱落。
4.2 导线与地线a)导、地线由于断股、损伤减少截面的处理标准按表2的规定;表2 导线、地线断股操作减少截面的处理b)导、地线表面腐蚀、外层脱落或呈疲劳状态,应取样进行强度试验。
若试验值小于原破坏值的80%,应换线。
4.3 绝缘子a)瓷质绝缘子伞裙破损,瓷质有裂纹,瓷釉烧坏;b)玻璃绝缘子自爆或表面有闪络痕迹;c)合成绝缘子伞裙、护套、破损或龟裂,粘接剂老化;d)绝缘子钢帽、绝缘件、钢脚不在同一轴线上,钢脚、钢帽、浇装水泥有裂纹、歪斜、变形或严重锈蚀,钢脚与钢帽槽口间隙超标;e)盘型绝缘子绝缘电阻小于300MΩ;f)盘型绝缘子公布电压零值或低值;g)绝缘子的锁紧销不符合锁紧度验的规范要求;h)绝缘横担有严重结垢、裂纹、瓷釉烧坏、瓷损坏、伞裙破损;i)直线杆塔的绝缘子串顺线路方向的偏斜角(除设计要求的预偏外)大于7.5°,且其最大偏移值大于300mm,绝缘横担端部偏移大于100mm;j)各电压等级线路最小空气间隙及绝缘子使用最少片数,不符合附录C规定。
4.4 金具a)金具发生变形、锈蚀、烧伤、裂纹,金具连接处转动不灵活,磨损后的安全系数小于2.0(即低于原值的80%);b)防振锤、阻尼线、间隔棒等防振金具发生位移;c)屏蔽环、均压环出现倾斜与松动;d)接续金具出现下列任一情况:1)外观鼓包、裂纹、烧伤、滑移或出口处断股,弯曲度不符合有关规程要求;2)接续金具温度高于导线温度10℃,跳线联板温度高于导线温度10℃;3)接续金具的电压降比同样长度导线的电压降的比值大于1.2;4)接续金具过热变色或连接螺栓松动;5)接续金具探伤发现金具内严重烧伤、断股或压接不实(有抽头或位移)。
4.5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出现下列情况:a)接地电阻大于设计规定值;b)接地引下线断开或与接地体接触不良;c)接地装置外露或腐蚀严重,被腐蚀后其导体截面低于原值的80%。
4.6 导、地线弧垂a)一般情况下设计弧垂允许偏差:110kV及以下线路为+6%、-2.5%;b)一般情况下各相间弧垂允许偏差最大值:110kV及以下线路为200mm,c)导线的对地距离及交叉距离不符合附录A的要求。
5 巡视5.1 巡视的目的与周期5.1.1 线路巡视与检查,是为了经常掌握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威胁线路安全运行情况,并为线路检修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