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Quest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将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入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化人格的形成。
WebQuest作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正符合当前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要求,契合当前大力提倡的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
在国外,WebQuest目前正被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喜爱和采用,而且已经有许多公立学校、大学和资源中心纷纷在因特网上发布了他们所征集的WebQuest作品。
同国外相比,WebQuest自2001年底引进到国内以来,得到了研究者和老师的大力支持。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将WebQuest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践还是很缺乏的,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基于此,笔者利用在实习学校指导学习的机会和学校语文老师联系,决定研究WebQuest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期在这一课题上有所突破。
本研究从分析WebQuest应用于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入手,在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具体应用WebQuest 的实施策略,通过比较分析两个WebQuest案例来探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WebQuest的具体步骤,并进行一次初步尝试,完成从构思、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归纳经验和教训,进而探讨WebQuest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改进措施等等。
1 WebQuest应用于教学的依据----五项原则1.1 找出精彩的网站:人们根据可读性、是否能够引发学习者的兴趣等因素来寻找网站。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搜索引擎,另外就是要学会探询隐藏在网络深处的重要信息资源,同时不要忘了网络中的书签服务。
1.2 有效组织学习者和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学会组织资源;另外就是要有效的组织学习者,运用一些合作的策略推动小组活动。
1.3 要求学生思考:给学习者一个任务,这是WebQuest的一个关键属性;也可以让学习者试着撰写新闻报道或者模拟日记;还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某个真实可信的争论来把学习者的研究主题组织起来。
1.4 选用媒体:在选用媒体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以下因素:首先是人,因为互联网并不仅仅是计算机的网络,它更是人的网络;另外一个是交流的因素,可以把交流记录下来作为学习的原材料。
同时也要重视网页中视频音频的作用。
1.5 为高水平的学习期望搭建脚手架:一个精彩的WebQuest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构建脚手架,从而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过程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
2 WebQuest具体的实施策略一个标准的WebQuest必须包括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6个部分。
是否有效的实施这几大步骤,是决定WebQuest成败的关键。
在此,通过列举两个案例来探讨WebQuest的实施策略:《拿来主义》和《威尼斯商人》。
2.1 引言的设计方法《拿来主义》引言明确了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读作品去体会鲁迅先生作品里“吃人”的“无物之阵”,理解那颗真实而丰富的灵魂。
让学生参与的理由是:广泛的阅读,知人论世,深入作品,深入心灵。
《威尼斯商人》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要举办艺术节,需要表演莎士比亚经典话剧《威尼斯商人》,现在向全校招募导演。
这样转换了学生的角色,让他们当起了导演,必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任务部分的设计《拿来主义》明确规定了四项任务:撰写鲁迅小传、建立有关鲁迅的作品的网页、建立有关鲁迅的评论的网页和撰写关于拿来主义的文章。
《威尼斯商人》明确规定了三项任务:通读《威尼斯商人》剧本、撰写一份研究报告,答辩时递交给评委会以及制作一份PowerPoint演示文稿,答辩活动用。
任务模块主要是描述学生在完成学习后的最终结果。
2.3 过程部分的设计《拿来主义》缺少明确步骤的同时无形中又给学生额外的任务,由任务环节中的四项变成了过程环节的五项,容易使学生造成混乱,影响其思考的进程;同时又缺少合理的建议,会使学生一时手足无措。
《威尼斯商人》的过程循序渐进,并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过程,定位了探究的方向;同时,提出了教师的合理建议。
2.4 资源部分的设计2.5 评价部分的设计《拿来主义》评价,针对高中学生作了具体细致的量化,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个体活动都有着相同的评分标准,按照起步、发展、完成和典范四个层次进行量化,使老师和学生清晰可见每个步骤的得分情况。
《威尼斯商人》评价部分,作者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在评价方面作了具体细致的量化,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个体活动都有着相同的评分标准,按照起步、发展、完成和典范四个层次进行量化,从综合分析、表达、协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6 结论部分的设计《拿来主义》的结论是“思考深入,就要联系身边的生活”,同时展示了学生的作品。
既然评价是多元的,那么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威尼斯商人》的结论是“找到了吗,那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戏剧、名著欣赏途径?”并规定了电子文档作业的命名规则和作业递交方式。
由此可见:结论部分主要是提供机会,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进行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拓展其经验。
3 WebQuest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初次尝试在认真学习了WebQuest相关内容之后,作者进行了初次尝试,动手设计了一个语文WebQuest,设计思路如下:3.1 主题的选择选择的主题是人教版高中二年级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
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考虑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鲁迅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而且鲁迅是我国伟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互联网上关于鲁迅的资料很多;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能得到一定的结论,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3.2 引言的设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运用最佳方式导入课文,则是上好新课的重要一环。
采用了在“祝福”上造成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设计“年夕,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除旧迎新的吉祥时间。
人们阖家欢聚,为来年的幸福而庆贺,可有谁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却是在年夕之中死去呢?”这样一段开场白能够给学生以心理刺激,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3 任务的布置(1)任务一:把全班同学分成五大组,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共同表演《祝福》话剧。
表演内容如下:第一组:表现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第二组:表现祥林嫂初到鲁镇;第三组:表现祥林嫂被卖改嫁;第四组:表现祥林嫂再到鲁镇;第五组:表现祥林嫂突然死去,以及我的感受。
(2)任务二:要求学生以《阴间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设计这两个任务主要是考虑到:首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祥林嫂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先引导学生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
考虑到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所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组,分别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表演《祝福》的情节。
其次根据任务驱动法,给学生第二个任务是要求学生以《阴间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做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照应祥林嫂生前遭遇;另一方面能够突出中心,体现小说主题。
3.4 过程和资源的设计(1)过程部分的设计:本文大纲上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第一课时是课堂研读讨论:首先介绍鲁迅写作《祝福》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然后列出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记录下来。
设计的出发点是: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
第二课时是深入研读:先把第一课时的学生作业进行分类,将研究相类似的学生分在一组,同组讨论,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同时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记录下他们的要点:对每一个小组分别加以适当的指导。
每组派代表把自己的观点向全班同学说明一下。
第三课时是成果交流展示:全班通力合作,自编自演话剧《祝福》;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宣读写的《阴间的祥林嫂》。
(2)资源部分安排3.5 评价和总结的设计思路(1)在评价部分:根据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的能力状况,设置了如下的评价:从综合分析到表达再到协作学习三个部分给学生评分,每部分按照起步、发展、完成、典范四个阶段作为参照标准。
(2)结论部分:《祝福》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在于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形象――祥林嫂。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
”目的是给本文来一个总结,为本次课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WebQuest确实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用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也促进了老师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语文老师在运用WebQuest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1)选用的主题不合适:WebQuest运用的范围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WebQuest模式进行教学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的WebQuest案例选用的主题并不合适,不符合WebQuest的特点和要求。
2)对资源模块的指导不力:WebQuest中虽然链接了许多网站,但是没有明确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网站的资源。
3)实际的应用效果不明显:许多老师都尝试将WebQuest模式付诸教学实践,但是限于环境、资源、管理和学生的习惯等制约因素,真正扎实地把WebQuest深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并不多。
4)独创性不强,模块化色彩较浓:教师在设计WebQuest时,只是一味的套用模版,缺乏自主创新,没能真正的理解和把握精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阶段的WebQuest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也存在不少问题,内容安排呆板,结构程序化,没能体现其真正特色。
5)评价方式名不副实:为了克服传统评价方式的缺憾,WebQuest在评价方式的制定上倾向于采用一些质性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方式的革新无疑是有益的。
然而,从另外一方面也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泛滥,过分追求学生的主体性,缺少统一而规范的评价标准,当然也就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与此同时,WebQuest还强调过程性评价,也就是在整个应用WebQuest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不断进行评价和判断,这样有利于及时把握全局,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
4 建议只有克服以上的不足,才能让WebQuest在语文教学设计应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