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落实“五有”要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落实“五有”要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落实“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的调研与思考2011年4月10日落实“五有”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更好地适应建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国际性人文绿示范区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落实“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进行课题调研。

研究途径主要通过调查、座谈、走访和参阅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劳动局、卫生局、体育局、住建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十二五”专项规划及相关资料,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研究和思考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五有”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劳有所得就是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病有所医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至于使群众因贫困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安度晚年。

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特别要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对落实“五有”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一)落实“五有”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落实“五有”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选择。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中共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指出“五有”建设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内容。

这些表述表明,“五有”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邺是个新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治理的和谐,直接影响到和谐建邺的建设,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选择。

(三)落实“五有”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创业环境等都将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民生问题处理不好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对一座建设中的新城来说,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尚未健全,上学、看病、就业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四)落实“五有”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城市竞争力强弱,集中体现于城市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经济发达必然要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来作保障,社会事业发达必须要有较强的经济功能来作支撑,两者匹配得好了,城市竞争力就会更强。

从建邺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

做得好,不仅吸引外资的竞争力会得到增强,而且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五)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现实需要。

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现代化,还有社会服务体系现代化。

除了具备一般意义的现代化特征外,还应呈现出科教领先、人民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等现代化景象。

做到基础性、社会性和安全性的公共服务现代化。

因此说,落实“五有”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的现实需要,应当用更高的标准,通过加快高水平“五有”体系建设,不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而且让现代化新南京标区得到充分展示。

三、我区“五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五有”建设情况。

1、学有所教建设情况。

辖区内现有各类教育机构60个,其中省四星级独立高中1所,完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公办初中8所,公办小学14所,民办及外来工子弟小学各1所,幼儿园29所(幼儿园中教办园5家,集体园6家),直属单位4家。

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2953人,在校中小学生28128人。

全区幼儿入园率达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9%,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率达90%以上。

自2002年新区建设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加快建设新校步伐。

按照《建邺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及新区教育规划方案》,先后投入15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新校建设,优化教育布局,先后建成开办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建邺实验小学、新建邺实验幼儿园等10余所新校,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另有6所学校正在实施建设,7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2)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

28所幼儿园中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4%,位居南京市前列。

2009年在全市率先通过集体幼儿园“提升工程”验收并被评为先进区。

13所公办小学均创建成为省市级实验小学。

8所公办初中全面达到省级示范初中标准,在2009年底全市首批初中办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奖。

新城初中、莫愁湖小学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一类标准的学校,建邺高级中学2008年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高中,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双双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高中绩效评估考核综合奖和推进奖。

(3)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区义务教育学校100%通过省现代化合格学校验收,中小学小班化率位居全市第一。

莫愁职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并通过省“四星级”初评,是南京市十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之一,在2009年、2010年全市职教系统质量管理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特师附小为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办的全省第七家社区培训学院,2009年荣获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称号。

全区流动人口子女公办初中100%全接纳,从2008年起全区流动人口一年级新生全部进入公办小学就读。

(4)推进素质教育。

区域内生本德育、小班化教育、特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成效凸显,总结提炼素质教育案例20条,顺利实施区域特色教育行动计划。

一批学校被命名为“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市体育传统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中高考质量连年持续提升。

拥有5个市级艺术活动中心和1个市级艺术团。

2009年10月虹苑中学被列为全国基础教育课改经验交流会观摩现场,一大批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

2、病有所医建设情况。

全区有卫生机构91个。

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专科防治机构各1个,个体诊所及社会办医机构68个。

区属医疗机构核定床位280张,辖区其他医疗机构核定床位680张。

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比2.59张(南京市3.53张)。

全区有卫生人员2245人,卫生技术人员2114人,卫技人员占总人数的94.16%。

区属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在职职工664人,其中卫技人员533人,内含执业(助理)医师287人、注册护士172人。

全区医疗机构万元以上设备1135台,其中50万元以下设备750台,50-100万元355台,100万元以上设备30台。

基本形成了融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1)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河西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新城卫生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新城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布点建设工作,并对现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预防保健体系,全面做好新城卫生公共配套的建设工作。

在成功引进三级甲等医院---南京明基医院的同时,区级医疗中心(建邺医院新址)、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医院新址)、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2)促进预防保健。

全面加强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局面。

基本建成艾滋病监测网络。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

继续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均达到或超过市卫生局下达的指标,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市的前列。

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省等级妇幼保健所创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提高了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3)加强卫生监督执法。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加大了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力度。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指挥决策等能力。

加大“五小行业”治理力度,制定、推行了卫生监督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率、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的查处率、对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畜禽及其制品和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的监督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

(4)稳步卫生队伍。

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

积极开展卫生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