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一、汉语拼音
1、能按顺序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并默写字母。

大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小写: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2.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⑴声母(23个)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24个)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特殊韵母:er
⑶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3、认识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

(’)应写在音阶分界处的左上方。

如:江jiang 和激昂jiang。

4、轻声。

在词语和句子里,有些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轻,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书写时不标调。

⑴重叠词后面一个字一般读轻声。

如:妈妈(ma)爸爸(ba)
语气助词:“吗、啊、呀、哇、呢、哩”,时态助词:“着、了、过”及结构助词“的、地、得”
都读轻声。

如:走吧(ba)吃过(guo)饭跑得(de)快
⑶名词的词尾(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子、儿、头、巴”和代词中的“们、么”都读轻声。

如:木头(tou) 我们(men)
⑷单纯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如:萝卜(bo)
⑸“ABAB”形式的动词重叠词中的“B”都读轻声。

如:研究研究(jiu)(jiu)
二、词语
小学阶段,对词语部分总的要求包括:能正确地读出和书写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从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词语搭配等方面辨析词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都能正确运用。

1.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就是懂得词语的词义,通常有三种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根据上下文,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注释。

(2)从字义入手,抓住词语中一些关键又难以理解的字,再联系整个词语来理解。

(3)先弄懂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如:“他的思想包袱太重了。

”“包袱”本义是包衣服的布,这里用的是比喻义,指精神上的负担。

有时候可以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直接找注释。

如:“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草原》)“洒脱”就是“行车时方向只要不错,怎么开都行”的意思。

2、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⑴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

既(又)……又……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⑵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

不但(不仅﹑不止)……而且(还﹑也﹑并且)……
……还…………甚至……
⑶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

虽然(尽管、虽说)……但是(可是、还是)……
却(不过、然而)…………否则……
⑷表示选择关系的词语
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是……还是……要么……要么……
⑸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
如果……就……即使……也……
哪怕……还……要是……就……
⑹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
因为……所以……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⑺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
只有(除非)……才……只要……就……
无论(不管、不论)……都(总、总是、也)……(总、总是、也)……
⑻表示取舍关系的词语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3.体会关键词作用
例:带点词能不能去掉,能不能换成另外的词。

答题过程一般为:①不能去掉(不能替换);②解释词语意思;③写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④结合不同的文体回答(一般散文记叙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科学;议论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三、句子
1.句子的理解
⑴抓住重点词.难理解的词等关键词语来体会。

⑵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⑶分析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详见下面的修辞方法)
⑷联系时代背景及生活实际理解。

2.常见的几种句式变换
⑴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

(2)“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3)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换。

(4)引述句与转述句互换。

如:
引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转述句: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

3.扩句和缩句
扩句和缩句都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意思。

4.常见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1)比喻(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
(明喻)(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了。

(借喻)
注意:有“好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在看句子是不是在“打比方”。

如:这个人很面熟,好像在那里见过。

他还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第一句中的“好像”是推测、判断,第二句中的“像”表示相同。

他们都不是比喻句。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
(3)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4)夸张(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如: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能踢足球?
(5)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
(6)设问(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
(7)对比(更加鲜明突出)
5、修改病句。

⑴常见病句类型。

①用词不当
②搭配不当
如:战士们冒着雨和泥泞继续前进。

改:战士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成分残缺
注意“使’字病句:
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使我受到了教育。

改: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我受到了教育。

④重复啰嗦
⑤自相矛盾
⑥词序混乱
⑦指代不明
如:小明和小强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做完了。

改:小明和小强边走边谈,小强告诉小明,他的作业已经做完了。

⑧分类不当
如:菜市场里有冬瓜、西瓜、黄瓜、苦瓜等许多新鲜蔬菜。

改:菜市场里有冬瓜、黄瓜、苦瓜等许多新鲜蔬菜。

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6.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答题技巧: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点。

列数字:用“”这些具体的数据,准确、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的()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举例子:通过举“”这个具体的实例更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的特征。

四、篇章
1.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4.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5.总分=总述句+并列句群
先概括后具体=概括句+连续句群
(一般情况下,总分段式可以认为是先概括后具体的一种形式;“总分”式指文章的结构形式,“概括具体”式指文章的表达手段。


6.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出了人物()的品质。

(这两个作用是小学阶段常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
7.场面描写
8.有详有略写的好处:重点突出,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横线上填详写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