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详解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
1
第一节
一、概述
在穴位上推拿,是中医推拿的特点之一,被推
拿的穴位可以分为三类:
1、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穴位,这类穴位共
有三百多个,在这些穴位中,有的禁用针刺,但
却可以用适当的推拿手法。推拿某个穴位,既可
以起到与针刺或灸相类似的效果,又会产生不同
的作用,这与推拿手法的刺激方式、频率、强度、
若自眉心退至囟门,则称大开天门
▪ 次数:30-50次。 ▪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 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若惊 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 等合用。 ▪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
11
【操作步骤】 医者与患者面对面,医者用左 右手之食指、中指或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 指,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右侧面及左侧面,以扶 持头部;然后用两手拇指的掌面作为接触面,自 患者的眉心穴交互往上推至前发际。手法应柔和。
.
14
4.印堂(眉心)
▪ 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出。
▪ 操作:用拇指甲在眉心处掐,称掐印堂;用拇食 端揉,称揉眉心。
▪ 次数:掐3~5次,揉20~30次。 ▪ 主治:惊风、感冒、头痛。 ▪ 【临床应用】
▪ 掐印堂治疗惊风常与掐十宣、掐人中、掐承浆等 合用,揉眉心能治疗感冒,头痛,常与外感“四 大手法”等配合使用。
在推额天门时,可以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水、 酒精或葱姜汁,蘸于穴位处进行推拿。. Nhomakorabea12
2.坎宫(眉弓、鱼腰)
▪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成分推,称推坎 宫,亦称分头阴阳。
▪ 次数: 30-50次。 ▪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 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 阳、揉耳后高骨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
.
16
【操作步骤】 婴儿皮肤娇嫩,山根穴处皮肤 易于破损,因而在操作时手法必须十分轻柔。
【配 伍】 与天庭、眉心、承浆、准头、人 中等穴配伍,治疗惊痫。
.
17
6.人中(水沟)
▪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 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
▪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
9
头面部尚有著名的经外奇穴,它与推拿特定 穴位相混淆。推拿或针灸同一穴位,两者的作用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除眼球以外,头面部的其它表面部分都可以 应用推拿手法,而不管它是十四经穴位,还是推 拿特定穴位,或经外奇穴。
.
10
1. 天门(攒竹)
▪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 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深浅、持续时间、角度和方向有关。
.
2
2、有古代文献为依据的经外奇穴
目前,所谓“经外奇穴”越来越多,如果 人体的“经外奇穴”数以千计,那么,它本身 也就不“奇”了。为了处理这一复杂而棘手的 问题,必须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古代文 献”。
.
3
3、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这类穴位共有一百多个,随着对古代文献的 发掘、整理、研究,它的数目还会增多。但是, 关于推拿特定穴位的起源、发展,目前尚不十 分清楚。
.
19
8.牙关(颊车)
▪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
▪ 次数:按3~5次,揉30~50次。 ▪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 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 多于掐人中、掐十宣合用;若口眼歪斜, 则多用揉牙关,多配合揉迎香、揉地仓、 揉四白。
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
.
13
3.太阳
▪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用中指 揉该穴,称揉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 为泻。
▪ 次数: 30-50次。 ▪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
▪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 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 用于外感头痛,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 内伤头痛用补法。
▪ 临床应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 ▪ 主要用于急救。
.
18
7.迎香(井灶、洗皂、宝瓶)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
▪ 次数:20-50次。 ▪ 主治:鼻塞流涕。
▪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 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 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 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
.
15
5.山根(山风、二门)
▪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眦联线之中, 鼻根低洼处。
▪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 次数:3~5次。 ▪ 主治:惊风、抽搐。
▪ 临床应用: (1)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色青 为惊为痛,蓝色为喘为咳。 (2)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
6
三、穴位特点
特点一: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 状及“面”状。 特点二: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 脉汇于两掌” 。 特点三:穴位散在分布,不像十四经穴有经络线相 连。
.
7
第二节 头面部特定穴位
.
8
一、头面部穴位特点 头面部的十四经穴位很多,其中有手三阳经 的穴位、足三阳经的穴位、任脉和督脉的穴位。
.
20
9.囟门(泥丸)
▪ 位置: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 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指摩本穴,称为摩囟 门。
次数:推或揉30~50次,摩3分钟。 ▪ 主治:头痛、惊风。
▪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 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儿前 囟在生后12~18个月闭合,故临床操 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
4
二、命名 1、 根据脏腑命名——大肠、心经等 2、 根据人体部位——腹、胁、脊、五指节 3、根据作用功能——精宁,端正,止泻 4、 根据阴阳学说——阴池、阳池
.
5
5、根据五行学说——肝木、肺金、肾水 6、根据动物名称——老龙、黄蜂、百虫、龟尾 7、根据山谷河流——山根、洪池、天河水、水
底
8、根据建筑物体——天庭、天门、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