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籍管理子系统1题目名称:学生学籍管理子系统学生姓名:余四辈,严文元学号 **********、**********系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年级:07级(2)班指导教师:***2010年06月20日摘要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
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1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
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本系统主要完成对学籍的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打印信息以用户管理等6个方面。
系统可以完成对各类信息的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
系统的核心是添加、修改和删除3者之间的联系,每1个表的修改都将联动的影响其它的表,当完成添加或删除操作时系统会自动地完成学籍的修改。
查询功能也是系统的核心之1,在系统中主要根据学生姓名和学号进行查询,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
系统有完整的用户添加、删除和密码修改功能,并具备报表打印功能。
系统采用Microsoft的SQL 2000来设计数据库,并使用当前优秀的开发工具: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它有着最为灵活的数据库结构,对数据库应用有着良好的支持。
论文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开发背景,所要完成的功能和开发的过程。
重点的说明了系统设计的重点、设计思想、难点技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第一章绪论1.1前言学生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和政府教育单位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
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方式效率低、保密性差,不利于查找、更新和维护。
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节约教育经费,这也是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1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学籍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因此,开发这样的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库1致性和完整性、安全性好的数据库。
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的特点。
经过分析,我们使用易于与数据库连接的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开发工具,利用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尤其是数据库窗口这1功能强大而简洁操纵数据库的智能化对象,首先在短时间内建立系统应用原形,然后对初始原型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不断修正和改进,直到形成用户满意的可行系统。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要实现的目标是为学校提供学生管理解决方案。
具体目标如下:l 提高学生信息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强学生管理的安全性。
l 满足学校学生管理的人员、老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需要。
l 为学校将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效率,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
1.2开发环境本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环境如下:开发环境:Windows XP辅助工具:PowerDesigner Trial 11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运行环境:Windows 2000/XP/20031.3内容和要求1.3.1系统目标设计使得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更加清晰、条理化、自动化。
很容易地完成新生信息的输入、老生信息的备份、毕业学生的信息可以很容易地保存。
当学生需要查询成绩时,可以很简单地将其需要的信息从数据库中查找出来并可以打印查询结果。
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网络在线查询功能,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3.2系统功能要求(1)学生基本信息系统能够完成新、老生信息的输人、修改、插人、删除等工作。
可以按照特定的信息进行查找,并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排序。
可以对老生的信息进行备份,以便日后查询。
可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打印输出。
提供详细的帮助文件和系统维护功能。
(2)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此部分的功能如下:学生成绩的输入、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
成绩的综合统计功能,包括学生成绩按照不同条件进行排名。
管理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排序条件,并可以将排序结果进行打印输出。
计算各班的总分和平均分,并按照平均分将各班成绩进行排序。
统计不及格考生的信息,根据条件确定是重修还是补考。
学生奖励统计,自动生成每班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的信息,并可以将奖学金分成不同的等级,以及所得奖学金的数目。
本系统可以在单机上运行,也可以应用在网络上供在线查询成绩和其他一些学生的信息(此功能选做人提供给学生进行查询的系统和提供给教务处使用的系统,在不同用户使用时,应该会有不同的使用权限。
提供详细的帮助文件。
由于数据库内的信息会很多,注意数据库表格设计,使得学生查询基本信息或学习成绩时使用时间较短。
按照数据库系统开发步骤进行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图如图所示。
图 1-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图2 需求分析第二章用户及数据字典2.1 用户需求本系统是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因此学籍管理系统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
主要涉及系部信息、班级信息、任课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以及选课记录和成绩等多种数据信息。
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负责对各种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操作。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管理员负责对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删除等操作,学生可以查询各科成绩。
信息查询统计——学生可以查询基本信息和各科的考试成绩,老师可以查询基本信息和授课信息,系统管理员负责把老师提交的学生成绩进行管理,计算总成绩和平均成绩,统计不及格学生信息和获得奖学金学生的信息,最后再输出所有的信息。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负责计算毕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所修课程的总学分,并进行审核,最后输出登记表和名册。
系统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负责用不同的权限来限制不同用户对系统的使用。
以上是用户对系统的基本的功能要求,此外用户还要求系统的效率要高,查询速度要快,比较小的冗余,易维护,具有较高的数据安全性。
22 划分功能模块根据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和高等院校学籍管理的特点,经过模块化的分析得到如下图1-1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帮图 2-1 系统功能模块图2.3 数据字典2.3.1 数据项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数据字典是对系统所用到的所有表结构的描述,学籍管理的主要数据见下表。
表 2.1 老师基本信息表表 2.3 专业信息表表 2.4 毕业信息表表 2.5 院系信息表表 2.6 课程信息表表 2.7 学生选课信息表表 2.8 老师授课信息表2.3.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或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混合组成。
经过数据项和用户需求的分析,我对本系统一共分了5个组,具体如下表所示:表 2.9 数据结构表2.4.3数据流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
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以及数据项和数据流的设计,得出了相应的数据流描述如下表所示:1、数据流定义表表 2.10 数据流定义表2、外部项定义表表 2.11 外部项定义表2.5.4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
经过数据项、数据结构和数据流的设计,本系统一共选用了三个数据存储,具体对数据存储的描述通常如下表所示:表 2.12 数据存储表2.4.5处理过程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对于本系统用于学生学籍管理一共设计了四种处理方法,具体处理方式如下表所示:表 2.13 数据处理过程表第三章概念及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1数据流图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的关系,根据用户的需求分析和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需求,得出如下图1-1所示的学籍管理数据流图。
图 3-1 学籍管理系统数据流图3.2 系统E-R图1.对于学生信息管理,我们可以将学生实体抽象出来,学生属于学院可以将学院作为一个实体,学生所属专业和毕业信息都将可以作为一个实体。
图 3-2 学生实体E-R图图 3-3 院系实体E-R 图图 3-4 专业实体E-R 图图 3-5 毕业实体E-R 图在学生信息管理中存在这样的关系:选择(一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专业,而一个专业可以供多个学生选择,故是多对一的关系)、学习(一个学生只能在一个院系学习,而一个院系可以供多个学生学习,故是多对一的关系)。
图 3-6 学生关系E-R 图2. 对于老师信息管理,我们可以将老师实体抽象出来,老师属于学院可以将学院作为一个实体。
图 3-7 老师实体E-R 图在老师信息管理中存在这样的关系:拥有(一个老师只能在一个院系工作,而一个院系可以供多个多个老师工作,故是多对一的关系)。
图 3-8 老师关系E-R图3.对于教务信息管理,我们可以将课程实体抽象出来。
图 3-9 课程实体E-R图在教务信息管理中存在这样的关系:毕业(一个学生拥有一个毕业信息,而一个毕业信息只属于一个学生,故是一对一的关系)、选修(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而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选修,故是多对多的关系)、开设(一个专业可以开设多门课程,而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专业选择,故是多对多的关系)、授课(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老师讲授,而一个老师可以讲授多门课程,故是多对多的关系)。
第四章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设计逻辑结构一般分为3步进行:(1)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2)将转换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4.1 关系模型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奖实体型、实体的属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这种转换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对于实体型间的联系则有以下不同的情况:(1)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个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侯选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