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材料一: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垦田
三千多万人 一千九百多万顷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五千五百多万顷
材料二: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 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 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 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 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 十年。
●对比秦朝和隋朝,思考这两个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统治时间短 都是二世而亡。 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隋朝修建了大运河。
②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③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 ④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⑤灭亡的根本原因相同
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大
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在哪 里?大运河的修建有何重
大影响呢?
改 编 自 《 话 说 运 河 》 解 说 词
地 、 有 血 气 、 有 温 情 的 中 国 人 。
捺 是 京 杭 运 河 , 这 才 是 一 个 顶 天 立
阳 刚 的 一 撇 是 万 里 长 城 , 阴 柔 的 一
材料一:“(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 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在农民起
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返回主界面
1.隋朝的建立: 581年, 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 ,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
3.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 的局面,顺应了 趋势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
大
的统治
隋 2.概况: 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朝 开通大运河 3.沟通五大水系: 的 从北向南: →黄河→ →长江→钱塘江 统 4.作用(意义): 加强了 一 和 1.诞生: 隋炀帝时,创立 灭 2.意义: 上的权力, 亡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扩大了加强了皇帝在 的范围,推动了
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进士科:科举考 试的主要科目, 考试内容以经学 和时务策为主。
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 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 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 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 科,标志着科举制正 式确立。
你知道有哪些名臣名将曾参加科举吗?
房玄龄(579-648),
唐初年名相,杰出谋臣, “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 之一。18岁时中进士,授羽 骑尉。
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 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 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 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 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来往不绝。 ——杜佑《通典· 州郡典》卷177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是古代中国选官制 度的进步,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
返回主界面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材料:公元316年,短暂的统一王朝西晋灭亡。直
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再一次实现了 南北统一。期间,政权并立,战火纷飞。
宋璟:17岁中进 士。唐朝开元十七年 ( 729 )拜尚书右丞 相。在任52年。开元 年间与姚崇同朝为相。
狄仁杰 ,唐代著
名政治家。早年考中明 经科,出任汴州判佐。 后升任大理丞,他刚正 廉明,执法不阿,一年 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 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 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 声大振。
材料一:这种制度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最大的 合理性在于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 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有何 重大的历史意义(重大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哪位同学能结合大运河的地图给大 家讲一讲,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两端的 位置,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
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 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 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 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史)
(1)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
举制度正式确立。
(2)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帝 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说:“方今
区宇一家,烟火万里,百姓乂安, 四夷宾服”。可是好景不长,这个 强大的王朝和秦朝一样,很快就灭 亡了,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C.余杭
(
B.洛阳 D.涿郡
)
4.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 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
度正式诞生的是 ( )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想一想: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隋朝
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
(1)隋朝人口激增,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储藏 丰盈。 (2)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②经济 上: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社 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本 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思考: “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
1.概况: 618年, 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灭亡
2.原因: 返回主界面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 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武则天 2.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 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C.土地兼并严重 ( ) B.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
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考: (1)材料一、二中所提及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 其诞生的标志性事件又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制度”的 创立有何划时代的意义。
返回主界面
5.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了一个淫逸暴君的传奇; 一条古运河,千年流淌,见证了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 【传说之中找目的】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了能去 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 么呢?
不同意,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 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统一、文明、富强 暴虐、造反、短命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1.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大运河的开通及其 作用,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基本史实。 2.知道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 用,隋朝创立科举取士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思考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开通大运河的目 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的原因和影 响,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思考,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你从中能得
到哪些启示?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隋朝灭亡 的根本原 ②隋炀帝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民力, 因:隋炀 帝的暴政。 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必须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材料一: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
官。由特定官员(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
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材料二: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 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 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 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
思考: (1)隋朝之前,我国是怎样选拔官吏的?你认为这种选官 方式科学吗?为什么? (2)为了解决选官制度的缺陷,隋文帝和隋炀帝又采取了 哪些措施呢?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 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2)不科学,因为这种制度选拔的人没有才能,不利
【地图之中记运河】 (2)左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请你将 A、B两处补充完整。
A
A:
B
涿郡
B:
余杭
【科举取士谱新篇】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 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 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沈即济 (3)隋朝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这项选官制度有 何划时代的意义?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意义: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 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 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年号)民役简表
时间 605年三月 605年三月 605年四月 605年五月 606年七月 607年八月 608年正月 608年七月 612年正月 大事 营建东都,工程进行了十一个月 开凿通济渠 开凿邗沟 营建西苑 巡游江南 修筑长城 开凿永济渠 再修长城 远征高丽 民役数量(包括力役和兵役) 每月二百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十多万人 一百七十多万人 四十多万人 一百多万人 男女百多万人 二十多万人 三百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