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汇报(共10篇)第1篇: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年上半年潍坊外国语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

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

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

一、建立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校外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根据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反映,随时找他们开展促膝谈心,进行心理辅导,以尽快缓解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走出阴影,笑对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二、打造标准化模式,建立示范点。

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

配备一名(或以上)的辅导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建立一支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辅导和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添置教辅图书和课外读物、辅导员培训经费、课外活动经费等。

三、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关爱工作良好运转。

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长期开展手拉手活动。

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互动交流。

免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行体检和健康知识普及。

四、制订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志愿辅导员培训。

为志愿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指导。

聘请了资深心理研究的理论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心理辅导等对志愿辅导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五、基本成效改善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生活。

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老师、志愿者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妹。

通过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_惯、学_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

激励更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能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潍坊外国语学校.6.20第2篇:"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优秀年潍坊外国语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

据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这些儿童在生活、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残疾,也缺乏融入社会,融入学校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急需学校的支持和,在这方面,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我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了学校作为主阵地的功能。

一、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每逢过年过节,学校都会为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送去慰问款物,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校积极组织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充分发挥学校组织优势,协助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切实维护了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各项权益。

二、家教环节不容忽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家长怎么看待考试分数为有效开展家庭工作,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参观、培训等,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树立正确的家庭理念。

三、开辟"帮扶通道",学校教职工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帮扶,注重解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访谈,用真心呵护爱心缺位,用细心牵手监管缺位,用耐心关注学_缺位,用热心弥补生活缺位,用真诚的话语重燃残疾儿童的生活希望,用谆谆的教导指引留守儿童好好学_,天天向上。

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引导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促进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学_成绩的提高;利用假期组织和带领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我校在关爱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学校关爱工作的实效,将工作落到实处。

潍坊外国语学校.12.20第3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救助流浪儿童公考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救助流浪儿童中公申论研发团队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年12月26日,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从现在起至年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年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

年8月,国办下发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针对流浪儿童已采取的措施籍流浪儿童有"家"可回年4月21日,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宣称,将接回所有在其他省份街头流浪的籍儿童,并将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所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培训中心,为其提供必要的学_条件,让这些儿童在家乡健康成长。

全国失踪儿童快速查找机制建立年4月12日,公安部宣布全国公安系统将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在6月1日前全国将建立实施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决不放弃任何一起未破打拐案件的侦破工作。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在网络上正式发起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引起全国网友以及各地公安部门的关注。

网友在遇见乞讨的儿童时,纷纷拍照并将照片传到微博上。

收养中心更名体现儿童福利年1月18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收养中心更名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这标志着中国的儿童福利不再仅仅关注机构内的孤儿,也开始关注散居孤儿以及其他困境中的儿童群体,是由对特定群体的保障到综合儿童福利工作的转变,是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的重要事件。

希望以此为契机,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能够惠及更多的困境未成年人,有力地推进中国儿童福利立法的加强和机构的完善。

原因流浪儿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流浪儿童上街流浪的情况形主要是家庭贫困的原因,也有家庭变动产生的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判刑或者隔代家庭,同时也有一些方面的原因,即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压力过大,出现逃学的问题,也有一些孩子学_不好,受到了歧视,产生了出走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的原因,一些不法分子拐卖、胁迫、利用孩子来流浪乞讨或者从事犯罪活动。

总体要求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

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因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基本原则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

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家庭监护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严厉打击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

坚持救助保护和矫治并重。

积极主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障其生活、维护其权益;同时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和法制,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

坚持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落实义务、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

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方协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救助保护工作的合力。

措施中公专家总结如下措施:一、立法层面国务院的意见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共同求助的制度,并且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救助责任。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创新社会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更完善的政府、社会与个人多元互动的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机制。

意见明确和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抓住了儿童保护的关键,但保护未成年人是政府、社会与人个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加强政府责任的同时,还应当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提升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同时,还应当进一步细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进一步推动相关立法。

意见根据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及流浪儿童救助有新的制度性安排,使相关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原则性规定更加具体化,但意见本身效力层次较低,因此,应当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将意见有效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法律文件。

第三,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意见虽然明确了责任主体,规定了相对具体的保护措施,但有的措施还需要细化,需要更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如政府投入问题对未成年人保护不力的具体责任追究机制等。

第四,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性的保障措施。

例如,应当进一步推动公益慈善机构的发展,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管理与资金使用,重建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心,建立对家庭、监护人等的指导与干预机制。

二、具体措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应加强心理帮扶帮助流浪儿童,首先要加强救助站的救助工作。

相关部门发现流浪儿童,引导、护送他们进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后,救助站应做好各方面的帮扶工作,包括基本生活的保障、医疗救助,以及针对他们的问题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治。

救助保护中心可以通过对儿童友好型的救助,使这些流浪儿童真正体会到一种被帮助的感受,同时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可以预防一些有过不良行为的儿童今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还能帮助其回到家庭后融入正常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