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某高层住宅楼结构设计中要点的综述

对某高层住宅楼结构设计中要点的综述

对某高层住宅楼结构设计中要点的综述【摘要】随着高层住宅大量涌现,高层设计时如何把握好合理性,经济性至关重要。

本文对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层住宅;指标控制;基础结构设计;配筋及构造设计;地震力组合数
1 总体指标控制
计算判断结构抗震是否可行的主要依据是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限值;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振型曲线,自振周期以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底部剪力和总弯矩是否在合理范
围中。

总体指标对建筑物的总体判别十分有用。

譬如说若刚度太大,周期太短,导致地震效应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刚度太小,结构变形太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

合理的刚度是多少,笔者建议对于小高层住宅μ/h 取1/2500~1/3500,刚重比在10~15 之间是比较合理的。

周期约为层数的0 . 0 6 ~0 . 0 8 倍之间。

另外,对结构布置扭转的控制: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 . 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 . 5 倍。

当然,笔者建议对于顶层构件可不考虑在内,否则很难满足上述指标。

2 基础结构设计
本工程结构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宽扁梁结构。

设计思路如下:无粘结预应力筋主要用于平衡楼板和扁梁自
重,并满足梁的抗裂度及变形要求。

为保证构件延性,按照《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规程》梁内配置适当普通钢筋。

耐火极限为两小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

目前的短肢剪力墙体系高层由于考虑埋置深度的要求,一般均设置地下室。

基础则采用桩筏基础。

如何对桩进行合理选型,将对整个地下室设计的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某一工程,上部十八层带一地下室,根据勘察报告,采用φ 4 0 0 预应力管桩,可选桩长有桩长2 5 m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00kn,桩长34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00kn。

采用25m 桩需要290 根,采用34m 桩需要200 根。

从桩本身比较两种方案,总的桩延米数量相当,但采用2 5 m桩为满樘布置,筏板厚需1 2 0 0mm ,而采用34m 桩为墙下布置,筏板可减至900mm,经济性明显。

因此,笔者认为基础选型应作方案比较,才能选定经济合理的方案。

而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则应考虑桩冲切,角桩冲切,墙冲切及板配筋等多方面的因素。

另外,筏板长度的设置也须我们研究探讨,由于考虑地下室的使用合理性,常规我们采用设置后浇带来解决底板超长引起的收缩及温度裂缝,后浇带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由于处理不当而引起后浇带漏水及裂缝。

而有些高层,长宽均达1 0 0m 以上,中间就设置几条后浇带,也没有其他措施,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3 配筋及构造设计
对于高层住宅来说,剪力墙是面广量大的,因此合理的控制
剪力墙配筋对于结构安全及工程的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剪力墙墙体配筋(以2 00厚墙体为例)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

配筋满足计算及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即可。

笔者建议加强区φ10@200,非加强区φ 8@200 双层双向即可,双排钢筋之间采用φ6@600x600 拉筋。

但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则另当别论。

因为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大多由水压力,土压力产生的侧压力控制,而由于简化计算经常由竖向筋控制,此种情况下为增大计算墙体有效高度,可将地下部分墙体的水平筋放在内侧,竖向钢筋放在外侧。

地下部分墙体钢筋保护层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4 . 1 .6 条规定:迎水面保护层应大于50mm,且在保护层内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 . 2 .4 条规定增设双向钢筋网片。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外墙裂缝验算时有效截面高度仍按保护层50mm 计算,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当采取了双向钢筋网片后,计算保护层厚度至少可按3 0 mm 来取值,这对节省墙体配筋效果相当明显.
3.2 剪力墙按规范应设置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余剪力墙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 . 2 .1 7 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本节仅就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作一点讨论。

我认为首先要区分剪力墙的受力特性及类别,即:普通剪力墙(长墙),短肢剪力墙,小墙肢和一个方向长肢墙而另一方向属短肢墙来区别对待配筋。

对于普通剪力墙,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
求的最小配筋率,建议加强区0 . 7 % ,一般部位0 . 5 % 。

对于短肢剪力墙,应按高规第7 . 1 .2 条控制配筋率加强区
1.2% ,一般部位1 . 0 % ;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1 . 2 % ,一般部位1 . 0 % ;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笔者认为这并不妥当,建议有两种方法。

其一,计算中另一方向短肢不进人刚度,则配筋可不考虑该方向短肢影响;其二,计算中短肢进人刚度,则配筋中应考虑该方向短肢的不利影响。

建议该短肢配筋率加强区1.0 % ,一般部位0.8 %。

3.3 剪力墙中的连梁跨度小,截面高度大,在地震作用下弯矩、剪力很大,有时很难进行设计,如果加大连梁高度,配筋值有时反而更大。

连梁高度一般是从洞顶算到上一层洞底或从洞顶算到楼面标高。

对于门洞,上述所示情况梁的高度是一样的;但对于窗洞,连梁高度如果从窗洞算到上一层窗底,有时则高度太高,这样高跨比太大,并且与计算图形不符,相应配筋亦较大,不合理。

笔者建议,连梁高度计算与设计统一规定从洞顶算到楼板面或屋面,对于窗洞楼面至窗台部分可用砖或其他轻质材料砌筑。

对于窗台有飘窗时,可再增加一根梁,两根梁之间用砖填充。

连梁配筋应对称配置,腰筋同墙体水平筋。

3.4 目前,各设计院在剪力墙的楼层处均设置暗梁,而对暗梁的作用及配筋亦各有理解。

笔者认为对于框架- 剪力墙结构,如
剪力墙周边仅有柱而无梁时,则设置暗梁,并且要求剪力墙两端是明柱,这是因为周边有梁柱的剪力墙,抗震性能要比一般剪力墙要好。

剪力墙结构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在墙板交接处设置暗梁对加强墙体整体性作用还是有的,但究竟有多大则无从确定。

因此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在楼层位置设置暗梁是可行的,但没有必要设置太大断面及配筋,建议底部加强区断面可取墙厚
x300,配筋上下各2 φ 16 ,一般部位断面可取墙厚x 250 ,配筋上下各2 φ 1 4即可。

总之,高层设计时如何把握好合理性,经济性至关重要。

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合理把握关键部位及次要构件,什么地方应加强,什么地方可以放松,对于整个建筑物保证安全及降低造价影响巨大,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要不断提高及改进的。

4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高层建筑,当不考扭转耦联计算时,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3 时,宜取3 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 2 时,振型数可取层数。

对于不规则的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对高层建筑,振型数应取≥ 9 ;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取≥ 12 或更多,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 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且采用总刚分析,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的更多。

《抗震规范》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

satwe 等电算程序
已有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输出这种参与质量的比值。

有些设计人员不大重视电算程序使用手册的应用,选取振型数时比较随意,这点应当改进。

此外,由耦联计算的地震剪力通常小于非耦联计算,仅当结构存在明显示扭转时才采用耦联计算,但在必要时应补充非耦联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