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HR ——思维方式比技能更重要!!!
2014-10-15 50万HR聚集盖德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论坛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盖德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论坛”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很多HR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老板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问题。
大多数老板虽然不懂人力资源管理,但却懂人的重要性,所以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正确的问题是:老板为什么不重视人力资源部和HR.
思维模式比工具方法更重要
1、我提出上面的问题,很多HR要骂了:你是说我们HR不行咯?不允许被批评否定,不仅存在于HR,也存在于大多数国人。
但是,唯有敞开胸怀接受批评和否定,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
我不提倡批评人、否定人,因为容易激起矛盾。
但是,我提倡自我批评,自我否定。
我发现一个现象,越是自认为厉害的人,越是不怎么样。
越是觉得自身还有不足的人,越是有本事。
一开始,我以为那些谦虚的人是虚伪的。
后来自己做到高层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确实是越有本事,越觉得自己渺小,真不敢牛逼。
我对这种现象是这么解释的:当本事小时,眼界低、视野窄,就像井底之蛙,觉得世界也不过如此,心里难免洋洋得意。
后来本事大了,发现世界原来那么大,再审视原先的自己,觉得幼稚可笑。
有了这么个教训,自然不敢再洋洋得意。
敢于接受批评和否定,特别是自我批评和否定,是心智成熟、内心自信的体现。
有真本事的人,对自己的实力和缺点很清楚,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受打击,只会从中找出改进的地方。
第一个思维模式:敢于自我批评和否定。
2、HR碰到问题有个特点,喜欢立即寻找或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招不到人,立即想增加渠道,竞价排名或者到处发招聘广告。
“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比如,招不到人,先想为什么招不到。
所有岗位还是部分岗位,经常如此还是偶然招不到,面试量太少还是质量太低,等等。
然后再针对性的考虑解决办法。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习惯性做法,是偷懒,是过分依赖经验。
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公司、不同人、不同时期,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同样是招不到人,有的是薪资待遇不好,有的是渠道不对,有的是HR自身没努力,不能一概而论。
我常说的一句话:提出正确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其实指的就是要先找出问题所在,再解决问题。
否则,即使做了从经验上看正确的事,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第二个思维模式:凡事追根溯源,先考虑why,再考虑what
3、任何习惯都跟环境有很大关系,上面说的现象跟中国社会长期压抑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大关系。
小时候听父母的,长大了听老师的,工作了听领导的。
如果没有听命行事,往往会被冠以叛逆、不听话的帽子。
久而久之,大多数人就形成了随大流的思维模式。
独立思考是种能力,比如,老板说要招5个人。
为什么不问问老板招人的理由?到底有没有必要招,不是老板说招就招。
为什么要5个,或许2个就能满足需求,或许5个还不够。
有人说,你牛啊,跟老板对着干,等着被炒吧。
恰恰相反,老板说什么就做什么的HR,往往容易被炒。
因为在老板看来,那样的HR只是一个执行工具,不能帮他分担管理工作,只能执行命令。
执行工具可替代性很高,所以容易被炒。
独立思考更是勇气。
很多人都能对事情提出不同看法,但是仅限于局外人的身份。
很少有人能对自己提出的不同意见承担责任。
比如,HR都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绩效,然
后提高公司效益。
但是,有几个HR敢对老板说,我坚持实行绩效管理,并且坚信会提高公司效益。
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点,我愿意补偿公司的经济损失,并且引咎辞职。
我认为没几个会这么做,因为提出看法时只是局外人,坚持看法就变成了局内人。
要被重视,就不要做局外人。
要安稳,就别做局内人。
第三个思维模式:独立思考,并要明白权力与责任总是一致
4、大多数HR工作都是勤奋的,我曾经被下属感动过。
我不提倡加班,但是我以前的下属经常自觉加班,原因是不加班完不成任务。
但是,我不提倡这种依靠执行上的勤奋掩盖思考上的懒惰的做法。
这话有点绕,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薪酬专员核算工资,由于信息量大,每个月都要1周时间,还要天天加班。
别人和她自己都会被这种勤奋感动,这种感动会促进她继续勤奋。
但是,为什么不花时间思考如何改进核算流程和核算方法,把1周时间缩短到1天呢?因为,思考是件很费脑力的事情。
勤奋只是在重复,不费脑筋。
而且,时间缩短到1天后,别人还会认为自己工作量不饱和了呢!
这就是执行上的勤奋,思考上的懒惰。
这种思维模式对员工本人和企业都有害。
员工觉得自己很勤奋,结果公司不加薪,跳槽没人要。
企业觉得员工很勤奋,结果效率越来越低,效益越来越差。
第四个思维模式:不要用勤奋感动自己,用成绩感动自己
5、HR大概是最喜欢谈专业和规范的职业,似乎不专业不规范就不好,我认为这种思维模式走入了一个误区。
举例:一个绩效经理告诉你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环节,考核工具有KPI、360、BSC等等,绩效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制定目标和绩效反馈。
你听得恍然大悟,委以重任。
他也不负所望,搞出了一堆表格、流程、制度,并且想办法推行下去。
但是,结果他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看反面例子,海底捞这家传统餐饮企业,不写企业文化,不搞绩效管理,但是把企业文化做得国人皆知。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非是说不专业不规范就是好,专业规范就是不好,这两种想法都太极端和狭隘。
专业和规范只是形式,比形式更重要的是给用户创造的价值。
对HR,老板和员工就是用户。
你帮老板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人均产能,这就是价值。
你帮员工提升了工作能力,改善了工作环境,这就是价值。
至于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
这个例子更形象:我们都用过百度,但是谁关心百度用的搜索语言是不是国际领先,有没有达到什么技术标准?我们关心的是搜索结果是否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搜索过程是不是更快更方便。
这些就是我们在乎的价值。
百度的首页,现在做得很漂亮,这就是形式。
只有保证了价值之后,再去做形式,才有意义。
为什么老板对HR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制度和方案不感兴趣,因为HR根本没有想过老板到底要什么。
HR界流行一个说法,老板之所以不重视HR是因为HR的工作无法量化。
如果真是这样,市场、财务、产品、设计也不会被重视了。
还有另一种流行说法,因为老板是土鳖,不懂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老板大多数确实不懂管理,也不懂设计、不懂技术、不懂产品、不懂运营,很多只懂销售。
因此,这个说法如果成立,很多部门就都不该被重视。
其实,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是人力资源部相比其他部门,为公司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小,可替代性更高。
看到这句话不高兴的HR,请看本文第1条。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造的价值是很大的,甚至高于市场和销售,所以华为和阿里的人力资源部才如此强势。
但是,大多数人力资源部已经创造的价值是很小的。
请认真咀嚼上面两句话,体会不同之处。
第五个思维模式:关注结果,不要迷信形式
6、HR都喜欢到网上下载工具、表格、制度,包装后拿回企业使用。
这种做法背后是拿来主义思维。
拿来没有错,微创新更经济和高效。
但是,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原创的,与企业实际情况往往有出入。
因此,不能拿来直接用,更不能一用就不改。
做管理跟做产品是一回事,一定要允许试错。
先做出个测试版,不用高大上,只要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就投入使用。
一边倾听用户骂,一边及时修改。
用互联网术语来说,这叫小步快跑。
这种做事方法的本质是用实践检验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
内个谁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六个思维模式:管理是实践,不是科学。
7、人们都喜欢说:我要什么,但往往得不到所要。
学着说:我能为你做什么。
人的价值体现在对别人的贡献,你对别人越有用,你就越有价值。
这个思维模式可以用在很多场景,比如求职者说:我要高薪,我要稳定,我要福利好,我要能学到东西。
面试官说:没问题,我们都能满足。
但是,你凭什么获得这些?用“我能为你做什么”的思维去说:我能为贵司解决招聘问题,控制人力成本,降低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敬业度,还能提高组织绩效。
面试官说:爷,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第七个思维模式:考虑对方要什么
8、上面说了这么多,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导,即全面否定这些思维方式的对立面。
比如,你说要自我批评,那我就一直否定自己。
你说不要用勤奋感动自己,那我就不努力了。
这样就太片面理解我的意思了。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物极必反。
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容易走入极端,比如:不是对就是错,不是专业就是业余,不是合适就是不合适,不是满意就是不满意。
世界是多元的,人性是多元的,因此思维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
第八个思维模式:不要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