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优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打破定势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摘要】定势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过程的探讨,分析学生在初中科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的原因,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定势的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定势思维培养分析问题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对知识点、概念、规律等掌握得很熟悉了,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经过这几年的总结,定势思维是影响学生分析问题重要的一个因素。

定势思维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

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知识经验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记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定势思维有两重性,它对当前学习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定势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助于学生快速认识客观事物,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这种定势思维对于解决相似问题或途径相同的问题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常常在学习和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初期是必须的。

但是,它也会使人产生一种思维惰性,诱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误区,使学生习惯于按老办法、老路子去思考问题,遇到相异情况时不善于应变。

一、定势思维消极影响的形成原因
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定势思维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客观的物体和运动规律。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获得各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前概念有时候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表面现象,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例如:科学中平面镜的特点,人与像等大。

但很多学生认为:我们离平面镜越远,人越小,离平面镜越近,人越大。

这就是生活观念在头脑中的定势思维的影响而造成
的。

2、原有的解题模式形成的定势思维
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还不能很深入地分析问题,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根据平时的经验机械地套用旧的模式去解决。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大量的练习会使学生大脑皮层的活动由兴奋转向抑制。

由于反复多次做同一类型题目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定势,当碰到相似的题目时就会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其结果必然差之千里,得出错误的答案。

例如:2017年科学中考选择题第2题:用氯化钴可以检测人呼出气体中的哪一种?嘉兴市教研员何老师说:“这道题得分率只有0.3%。

”正确答案是水蒸气,而多数学生选择二氧化碳。

学生认为:检查水就是用无水硫酸铜,这与平时做大量的练习所形成的定势思维有很大关系。

3、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干扰造成的
中学各门课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密切联系,彼此影响。

例如:很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借助于数学公式来表达的,但由于定势思维,学生常将数学关系错误地迁移到科学上来。

例如密度=质量/体积,按照数学公式质量一定,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当体积一定时,密度和质量成反比。

但在科学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会随着质量和体积变化而变化。

二、解决定势思维不利影响的策略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定势是初中教师要面对的一大问题了。

我在平时教学中采取了概念法、定律法、对比法、有效订正、实验法等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分析问题不局限于定势思维,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提升。

1、用基本概念,理解基本概念
在初中科学中,尤其是物理部分,概念教学是最头痛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好科学最难逾越的障碍。

概念掌握不透彻,不深刻。

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会举步维艰。

所以,必须强调概念教学。

例如:在讲到“功”这个概念时,科学上规定: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必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知道了科学上规定的功的要素了,在做题时,就有依据了。

例如:同学们背书包从家到学校,人对书包做功了吗?按照功的规定:不符合在
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因此,人对书包没有做功。

根据定义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消除定势思维的不利影响。

2、用所学的定律,强化分析问题要有依据
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前,学生会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不会运动。

在学习了牛顿的第一定律后,物体在不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物体运动不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打破学生原有的定势思维。

用所学得定律来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含义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这类题目很容易选错,依据牛顿定律解决问题就不会错了。

3、用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不利影响。

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

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

例如:在学习功率知识时,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很陌生,很容易和功的多少相混淆。

我采用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定义)对比方法来讲解。

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

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这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学生就不会认为做功多,功率就大了,打破了原有的定势思维。

4、有效订正
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并不容易在新授后就能完全加以克服,因此,思维还需要持续的强刺激。

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纳在研究中指出:刺激量与感觉是成正比,刺激量增减10倍,感觉量才增减1倍。

有些知识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有强烈的新刺激才能有效地迫使学生从旧思路、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

教师要给学生订正错误的时间,题目做错了,通过一定时间的反思,一定时间的“刺激”。

让解题的新思维与定势思维“撞击”,如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例如题目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看到这些关键词会想到力的平衡,分析物体受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印象才深刻,以后也不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

每次上新课前,我都给学生一定量订正作业的时间,有的老师会认为浪费时间,我觉得这样的课堂订正作业时间是必要的,同学间交流或者自己反思,提高了订正效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运用实验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有的现象可以通过做实验一目了然,实验可以说是最能直接打破定势思维的方式了。

初中实验的特点是:有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做,去接触实验器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这样,定势思维很容易就被打破。

例如:我们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做覆杯实验,同学们会认为将装满水的水杯倒过来,用纸盖在杯子上,水怎么可能不流下来呢?同学们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消除定势思维对知识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定势思维的双效性是普遍存在于教学中的。

利用上述策略,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主要有
(1)学生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减少了,能利用定势思维的积极影响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收集了由于定势思维影响而容易出错的习题集,对所教的学生进行检测,发现班级的学生错误率明显低于其他班级。

(2)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提高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了,而不是仅局限于我们所学过得知识点出发。

要防止和克服消极的定势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

我们只要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学习时积极主动思维,并且有自觉克服定势的心理准备,这样,就有利于建立、发展、强化积极的思维定势,达到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对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确是深化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是当今做好初中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绍伟康《科学教学中学生错误观念揭示和矫正的实践》【2】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3】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