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火把在哪里——分析判断力的发展也许在某个冬日的清晨,你会突然发现,那个天天拖着一条大鼻涕、只知道吃和调皮的顽劣小子竟然开始思考了……一.自由的小鸟才能飞得更高5岁的小男孩彬彬和同样5岁的小男孩浩成在同一所幼儿园同一个班级中坐同桌,而且这两个孩子都住在花园里小区。
按道理来说,他们两个应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事实上,这两个小家伙曾经也真的是形影不离。
不过,因为彬彬妈妈不允许儿子和浩成玩,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割断了。
在彬彬妈妈眼里,自己的儿子绝对是个优秀孩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乖巧有加,对爸爸妈妈的话总是能说一不二。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彬彬就会照惯例将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大小事情详细地跟妈妈讲述一遍,然后,彬彬就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在爸爸的陪伴下去看电视。
彬彬的爸爸妈妈是绝对不允许彬彬独自看电视的,因为他们担心电视里的不良内容会损害儿子的心理健康。
而彬彬也习惯了这种陪伴,他在爸爸的陪伴下看电视,然后在妈妈的陪伴下钻进印有米老鼠的宽大被窝中看画报。
实际上,彬彬并不喜欢被子上的这个图案,他讨厌米老鼠、喜欢奥特曼,但他依旧能安心地盖着自己不喜欢的被子安然入睡。
彬彬的爸爸妈妈觉得,周围环境中蕴含着太多不利于儿子成长的因素,而儿子还没有成熟到能对周遭诸多事物作出详尽准确的判断,所以对儿子的成长一定要严防死守。
而彬彬呢,在爸爸妈妈的监护下倒也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被彬彬妈妈看做是“坏孩子”,并严厉禁止儿子和他一起玩耍的浩成,与彬彬比起来,却完全的不同。
和彬彬同岁的浩成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个很有想法的小家伙。
就拿放学回家这件事情来说,他就显得个性十足。
小小的浩成从来不让爸爸妈妈到幼儿园接自己放学,而他的爸爸妈妈在教给儿子怎么过马路,叮嘱过儿子不要跟着陌生人走,然后偷偷地尾随过他几次之后,倒也放心大胆地任由儿子独自回家。
于是,每天5点多的时候,人们都能看见浩成小小的身影自由自在地出现在宠物店里、杂货店门口以及小区花园中。
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才会向家的方向走去,手里常常还会提着刚买来的小金鱼或是才从草地上抓来的蚂蚱,而这一切,都是得到浩成爸妈的许可的。
浩成是个倔强的家伙,想要让他顺从,就一定得说出令他信服的理由,这是浩成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浩成从很小开始就学着自己做决定了,比如早上喝豆浆的时候,浩成妈妈在询问完爸爸要多少豆浆之后,问儿子同样的问题:“宝贝儿,你要多少豆浆,半杯还是一杯?”被妈妈当成大人教养的浩成绝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赖着不吃早餐非要让大人喂,他总是会学着爸爸的样子将自己的需求告诉妈妈,然后痛快地将那杯豆浆喝掉,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想法。
特立独行的浩成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经常会因为淘气给爸爸妈妈带来麻烦,但当爸爸妈妈看到儿子自信的笑容时,倒也觉得很是宽慰。
故事中所描述的,是两个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小故事。
我们并不是想探讨这两种教育方式孰是孰非,因为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对彬彬的父母来说,他们想让孩子在绝对纯净的环境中长大,但这样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寻的;而他们又不能将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那些在他们眼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判断力上,因此就企图通过自己的监管,人为地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纯净”环境。
对浩成的父母来说,他们就像老鹰一样,在给幼鹰一对翅膀之后,便信任地将其推下山崖,让它在实践中体味飞翔。
而浩成父母给浩成的这对翅膀,就是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力其实是一种预见,这种能力能让人们在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之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状况对事物进行带有批判性地研究和分析,然后作出颇具理性色彩却又带有个人风格的决断。
同时,在这个决断中,既包含有对现在的分析和批判,也包含有对未来的预见和审视。
一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直接决定着这个人能不能很好的审视环境,并根据现实状况及时地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种能力是随着思维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智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3岁之前的孩子几乎很难对事物作出独立判断。
因此,他们总是喜欢以身边的大人,特别是爸爸妈妈的行为和举动作为参照物,同时,也很习惯于按照他们的想法和决定行事,很少违背他们的指令或提出任何意义。
虽然这个阶段的孩子仍旧像一只小鸡仔儿一样蜷缩在大人的羽翼之下,但大人却不能真的将孩子关在温室里。
因为一个人的判断力虽然与思维的发展和成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却不能真的像火山一样到了该喷发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喷发。
判断力需要启发,更多的还有实践,判断力的发展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思维的发展是基础。
如果大人从来就不给孩子思考和判断的机会,从孩子很小时候起就自然而然地习惯于为孩子做决定的话,那么,即使孩子已经成人了,他们也不可能为自己做出任何决定,不是不能,而是不会。
诚然,有没有判断力不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构成太大危险,这样的孩子甚至会因为没有受过任何伤害而比一般孩子成长得更为健康。
但父母无法永远将孩子放在“无菌环境”中,孩子在长大之后肯定要融入鱼龙混杂的社会。
当现实无情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开之后,血肉淋漓的不仅是肉体,更是他们的心灵。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顺利长大,并且拥有独立的品格和智慧的话,就要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
允许他们在不能做出决定的时候学会选择,在拥有决定的智慧之后勇敢地为自己做出决定。
二.不要麻痹孩子的理性4岁的男孩童童在幼儿园里因为一些小事情跟同学打架了,当老师将这一情况告诉爸爸之后,童童爸爸便当着老师的面生气地扇了儿子一巴掌:“我让你打架,谁教你的,年纪不大倒学会跟别人打架了,长大之后还怎么得了!”之后,童童便在父亲的责骂声中被揪回家“面壁思过”去了。
爸爸今天的确下手很重,回到家的童童依旧站在客厅里哭个没完,任凭妈妈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
爸爸无奈,最后只好使出了杀手锏——答应给童童买那部他已经吵闹着要了很久的机器人,这才让今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趋于平静。
没过多久,童童的爸爸又因为儿子跟别人打架被老师请到了幼儿园。
从表面上看,事情的起因还是由于那些小伙伴之间无关痛痒的小事情,可真正的原因只有童童知道,因为他又喜欢上了一款新的玩具汽车,在向爸爸央求几次却无功而返之后,童童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打架这个老招数。
因为上次的经验让他产生这样的认识:当他打架的时候,他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专制是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的方式和情绪,就像故事中的童童爸爸。
当他发现儿子在人格教养上出现弊病的时候,便忍无可忍地一个巴掌拍了下去。
说实话,这个巴掌拍得并不过分,而且很多父母也都曾因为气急而将这样的巴掌拍下去过。
但在很多时候,这样的巴掌虽然拍得掷地有声,但却没有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并不是每一个父母在被情绪冲昏头脑的时候,都能做到一边通过处罚的方式让孩子记住教训,一边又能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他们总是告诉孩子“是”或者“不是”,而这样简单的答案却不能让孩子理解自己为什么受到惩罚或被父母批评。
这样一来,孩子的理性就很容易被蒙蔽在这喧嚣的惩戒中。
他们不仅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会被这种在他们看来有些不着边际的惩戒所误导,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行为或道德进行判断的标准以及实际的判断活动。
故事中的童童就是这样,当爸爸因为他打人而惩罚他时,这个不明就里的4岁孩子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将打人的行径看做是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绝佳手段。
专家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发现,那些经常因为犯错而遭受体罚或被父母无端责骂的孩子,与普通孩子比较起来更具有暴力倾向,也更容易欺负他人,特别是欺负那些比自己年龄小的人。
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展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和分析的阶段,他们只会注意到事情发展的最后结果并且对其作出反应。
因此,他们便很可能因为父母的惩戒而得出这样一条最后结论:我比爸爸小,爸爸可以打我骂我,那我也可以去打骂那些比我小的人!如果父母在没有给予孩子足够解释的前提下就对孩子进行惩罚,之后又因为怜悯用物质或关爱去安慰孩子的话,这样的行为就会让孩子彻底变得迷茫起来。
他甚至都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如果说自己没有做错,父母却惩罚了他;如果说他做错了,可他的的确确是得到了奖励。
孩子的理性被彻底蒙蔽,或者说是彻底被打乱了。
因此,父母在惩戒孩子或是给孩子灌输某种观念的时候,第一原则是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观念是绝对正确的,第二原则就是不要扰乱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
因此,当父母在保证自己的观念是绝对正确的前提下,一定要和孩子把话讲清楚,对他进行有理有据的教导和启发,绝不能一味专制不让孩子说话,或者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将自己的法则强加于他。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接受观念和受到惩戒的时候也能明明白白、心服口服,在不损害孩子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前提下,保持正确的是非观。
这个观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卡尔·威特的亲身经历,我将其摘录在这里,希望家长能从中有所借鉴:威特有一次不礼貌地当着别人的面揭了人家的短,当时我也在场,但我并没有急着当着别人的面去责备他,从而显示我是个有教养的父亲。
相反的,我只是颇有深意地看了儿子一眼,然后诚恳地向对方说:“对不起,我儿子从小是在乡下长大的,没有受过太多的训导,所以才不知轻重地说出那样的话。
希望您不要介意,看在他还是个孩子的份儿上原谅他吧。
”在我道歉的时候,威特在一边眨巴着眼睛望着我,我明白,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
果然,等那人走开之后,威特便问我他今天是不是说错了什么,我就趁势教导他说:“儿子,你并没有说什么错话,只是说了不该说的话。
你看刚才那位先生,不就是因为你的话才变得满面通红的吗?你的话让他觉得很是难堪,他心里一定特别生气,但因为他是我的朋友,而你又是我的儿子,他才没有跟你发脾气,但这并不能代表他没有在心里因为你的话而生气……”通过这样的解释,威特基本上已经能对今天所发生的状况在大体上有所了解了,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今天的确是做了不恰当的事情。
如果威特因为没有理解而继续发问的话,我会继续理性地帮他分析今天的问题。
我会这样教导他:“你说的的确是事实,而且很多人也都能看到这个事实。
每个人身上都有短处,这一点不可否认,可为什么别人从来不说而你却非要将它指出来呢?你觉得别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吗?那你可就太不明智了!你说出这句话后,会让你觉得好受或者能够让你的人生产生什么变革吗?我看未必,因为这对你来说其实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即便你本着想指正别人的想法坚持将这件事情说出来的话,对方也并不会买你的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刚才那位先生也是一样,所以,你的话只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情绪:‘哼,我有我自己的考虑,那样一个小屁孩儿能懂什么!’这样一来,你的行为只让他觉得丢人,而并不能够给你们双方带来什么切实可行的好处与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