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康的这些作品又好像都远离文雅的状态,像是超越了一样,是另类的东西。
他们的猛烈是潜在的,似乎是因为这种不文雅所以他们一定要表达某种态度。
他们是静谧的,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静谧是有力的。
就像一些声音,鼓得隆隆声、管风琴的鸣响声,在我们的听阈范围之外产生共鸣。
当我们试图思考究竟为何康的建筑拥有这种程度的古怪高傲的严肃性和完整细致的实在性时,就不得不对康的一些关于建筑的思想进行梳理与解读。
纵观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关于建筑的讨论无一不在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上,从这一点开始,我们追寻路易斯康的轨迹,解读路易斯康。
“当个人感情超越了宗教(不是宗教而是宗教的本质)和哲学思想,将意识向现实敞开。
去体会什么是特定的建筑空间想要成为的样子。
意识是思想和感情在灵魂深处的融合,是…它想成为什么‟的理论的源泉。
”-----路易斯·康路易斯·康对“形式”和“设计”的区别,已经从1953年他最开始的认识中成熟起来了。
在《形式与设计》中,路易斯·康更多地把他的作品描述为对一些理想的、早已存在的“形式”的发现,而不是发明了什么新的东西。
因此这个区别提供了一种对个人选择的约束:“形式是没有定形和方向的……形式是…什么‟。
设计是…怎么样‟。
形式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
设计则是设计者个人的。
设计是一种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形式则与环境条件无关。
”在他发现适用于所有问题的理想形式之前,材料和基地的问题对于他来说还是次要的,正如他在《形式与设计》的早期版本里所解释的:“你采用什么材料是与环境有关的;这是一个设计问题……认识到一座报告厅是什么绝对比它在苏丹还是里约热内卢更重要。
”他通过把形式和设计与“勺子”和“一把勺子”、“学校”和“一所学校”的类比补充了这个新柏拉图派的哲学观点:“一所学校或者某一特定的设计是我们所要做的。
但是学校,精神的学校,存在意识的本质,使建筑师需要在他的设计中传达的。
我觉得这是他必须做的,哪怕设计超出了预算。
”一句话,康认为,形式比设计更重要,因为形式是本质的,是不随着环境变化的,因此是比较“永恒”的那个。
正如已经被无数次说明的那样,路易斯·康寻求开始。
每设计一个建筑都希望它是这种类型的第一个建筑。
他常举的一个例子是第一所学校:“学校开始于一个站在树下的人……空间很快形成了,而第一所学校也开始了。
学校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人的要求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归于学院的庞大的教育体系,就来自于这小学校,但是它们精神的起源现在被忘记了。
我们的学院教学所要求的空间僵化而毫无创意。
”后来他又补充说:“因此我相信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回过头去聆听最初的声音。
”这段文字里能让人直接联想到空间的文字就两个,“树下”。
更重要的是说明人在“树下”的活动才真正的使得空间形成。
或者说是人的行为赋予了这棵“树”区别于别的树的特质。
那么从空间的观点出发是否我们可以认为人的行为作用要比“树”的作用更重要呢。
康就是回归到了人类活动对空间需求的本质,而尽量在建筑中将这种本质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初的声音。
我们一般做建筑,都只是参考某种建筑的范式,而很少去寻回这种范式空间的本质,再加点自己个人的创意,就算完成,而且有时候,这种创意可能完全偏离了这种本质。
因此,做出的建筑,相比康,就缺乏了真实的触动。
其实通过康的这种方式,你也可以用它去思考语言的本质在人类使用语言之前,已经拥有了绘画,与歌唱表达的能力,但没有文字,因为在一个小群体内,用文字交流可能比较多余。
而随着人类从游牧演变为农业定居后,伴随着人类的各种交易活动产生,语言文字开始被发明出来,并广为利用。
而康所说的学校空间,就是在他形容的那种情境下产生的,这种情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关系。
因此,设计一所学校,就要将那种微妙的关系,真实的表达出来,才算理解了人类对学校需求的空间本质。
而我们可以知道,康对于形式是非常敏感的,如同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师。
在他们基础上,他进一步意识到了光线、材料的存在,但无论是正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它们都对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所以它们成为康所追求的语言,用形式的语言表达空间的本质,这是康一直追求的。
而遗憾的是,现在的建筑师,它们的语言已经不再限于这些形状,有另外的一套,你可以说他们拥有多元的设计手法或者灵活的构思,但也可以说他们不再关注于“建筑语言”这个命题,在这一点上,现在的建筑师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是与前一代建筑师非常不同的地方。
功能何处寻找,其又归于何处?康说“ 所有的一切都滋生于无可度量”," 所有的一切的都有可度量”。
对于树等一切自然的“不可度量”,来度量建筑本身,本身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用无可度量滋生出可能度量的形式,用欲望滋生需要,“形式发生功能。
”用康的话就是,那种微妙的关系,不关乎“order”,不关乎空间,更不关乎轴线,功能,形式,“树”无所谓形态,只要是有,存在,或者我们创造其存在(康用上帝来表达创造者)后,会自然发生功能。
康的思想归结起来,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认为功能是变化的,而形式是不变的。
谈到“功能”,康总认为那是最低的下限,“功能”满足只意味着将房子造成遮庇所而已。
“当人类立志超越功能的时候,它(卡拉卡拉浴场)就成了一个奇迹。
在这里,人们的愿望是要建一座100英尺高的穹顶,人们可以在里面洗澡。
8英尺就足够实现这个功能了。
但是现在,尽管它是个废墟,它仍然是一个奇迹。
”——路易斯康对于康来说,一座建筑在一切纸面的或者实体的形态存在之前即已经存在并表达的这个愿望。
同时康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遵从于“式”,追索“式”,可以寻得人在世间的位置、人感知的本质、人的感知与自然间的关系。
《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中国道家的这种观点似乎近似于康的“式”的观念。
因此路易斯康被有些建筑评论家称之为“悟及建筑艺术中道家思想”的人。
在康的设计哲学里,建筑自身的性质决定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确切方式。
这种建筑自身的性质与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论述的无名特质是相通的。
在哥特时代,建筑师用实心石建造房屋。
现在,我们可以用空心石。
结构构件所确定的空间与构件本身同等重要。
这些空间的尺度小至绝热板中的空隙,大到使空气、光和热得以流动的空隙,再大则到人们可以走动和居住的空间。
人们在一个结构物的设计中积极表现空隙的愿望可见之于对发展空间框架的越来越大的兴趣和成果。
人们实验的形式来自对自然的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秩序的更经常的探索。
在这种意指的秩序中,那种把结构掩藏起来的习惯是没有地位的。
这种习惯推迟了一种艺术的发展。
我相信,建筑和一切艺术一样,艺术家本能的要留出标致来表示某物是如何做成的。
那种认为我们今日之建筑需要装饰的感觉部分出自于我们把节点和不见得拼接掩盖起来的倾向。
结构的设计应该考虑能容纳房间和空间的机械需要……如果我们训练自己用建造的顺序来制图,即从下而上,并且在浇捣混泥土和装配构件时。
在需要设置节点处停下来用铅笔做一记号,装饰就从我们的这种喜好表现自己的方法中出现了。
结果是,我们无法容忍在轻质吸音材料上糊纸,或把弯弯曲曲的管道埋藏起来。
那种欲表现事物如何做成的愿望将渗透到整个建筑界:建筑师、工程师、建造商和绘图员。
——这段精彩的论述基本上勾画了康以后事业的基本主题,从实体与空心的构思上置换的概念(关于空心石的论述),到他把机械系统与结构组合外露的想法,以至于提出的通过揭露建造过程使普遍秩序原理(称之为“建筑希望自己成为何物”)得到显示的重要推论.这些原理的综合发展,从耶鲁美术馆到1957至1964年为宾州大学建造的理查兹实验楼,构成康大器晚成的第一阶段。
在这两项作品中,康使用的表现方法和模式是使建设纲领的经验性细节对整体形式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影响。
事实上,具体的功能反而必须——和过去一样——服从于形式,但条件是,形式本身必须首先是在对总任务的深刻理解中创造出来的。
对康来说,“构思”正式建筑设计的起点,这一点应该当成为对他的成就和他延续至今的影响的衡量尺度,尽管有时他表现了足够的灵活性,允许最初的“FROM”根据纲领的需要做出某些修正。
然而对他来说,建筑始终是一项精神活动。
因此,他的最佳作品始终是一些宗教性的或地位极为崇高的建筑。
在后来的许多委托中,他都对建设纲领符加上高度精神性的内涵,其中莫过于他设计于1959至1965年间建在加州拉贺亚的索尔克生物研究中心。
关于建筑的信仰像康那样的人物,在一个集体作业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世界上却显露了突出的个人主义,在一个消费经济的世界中却致力于建立永恒的事物,这样的人物发现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时代的机遇,他们的个性也正是从这种立场上得到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