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实验2
木条在氧气中 燃烧得更旺; 木条在二氧化 碳中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 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 不支持燃烧
化学性质
三、初步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思考: (1) 如何正确闻气味? 扇闻法 (2)如何鉴别O2和CO2两种气体? 燃着的木条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观察与思考
生活中,我们除了用水灭火之外,还常用二氧化碳灭 火器进行灭火,这是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 燃烧的特性制作而成。那么在二氧化碳灭火的过程中,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出了什么性质?二者之间 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与用途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 和联系呢?
思考:对于蜡烛燃烧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 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 组成 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观察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
燃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形状,硬度,检验它的溶解性,密度。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观察与思考
节日焰火
燃烧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钢铁生锈
牛奶变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烟花可以发光发热,木材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钢 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牛奶会变酸等等。 思考: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A.铜能生锈变成铜绿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D.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 E.木棒受力折断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跟进训练
3.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①呈紫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 083.4 ℃;③沸点为2 567 ℃;④密度8.9 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 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 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⑩铜溶于硝酸和热浓 硫酸。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粉末状的胆 矾
(3)
蓝色的硫酸铜 溶液
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 化铜沉淀
(4)
颗粒状石灰石 (或大理石)
有气泡放出,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 体等
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
无
无 有 有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归纳与小结
概念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实例
说明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体现
决定
决定
体
现
二氧化碳使燃着 的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 烧也不支持燃烧
可制作二氧化碳灭 火器进行灭火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典例精析
【例2】 分析下列语句,指出其表现出的是物质的性质、变化还是用途? (1)汽油可燃烧 物质的性质 (2)汽油在燃烧 物质的变化 (3)汽油易挥发 物质的性质 (4)汽油挥发了 物质的变化 (5)汽油可作汽车燃料 物质的用途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1】 操作: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2】 操作:
取少量胆矾(又叫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物质的外形、状态改变 发光、吸热、放热、颜色改 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矿石粉碎、水蒸发、 碘升华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 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发光、发 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精析
【例1】判断下列说法: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 可判断。在叙述物质 的化学性质时,往往 有下列字词:能、会、 可以、易、难等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 密度、溶解度、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等
根据物质的化学变化 判断其化学性质,如 可燃性、稳定性(如 受热是否易分解)等
三、初步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实验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 状态,闻一闻气味。
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从有实验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 质
(1)
液态的水
有水蒸气放出,玻 璃片上出现小水 珠
液态的水
(2) 块状的胆矾 块状变成粉末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 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 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现象:
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蓝色粉末。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3】 操作:
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
现象:
胆矾溶解生成蓝色溶液溶液 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在两支试管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都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酒精有哪些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酒精具有以下性质:
颜色: 无色 状态: 液体 气味: 有特殊气味 密度: 0.8g/mL 水溶性: 能与水互溶 是否挥发: 易挥发 点燃时在空气中: 能燃烧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D.4℃时水的密度最大
分析:A项, 颜色、气味、状态属于物理性质;B项,稳定性指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属 于化学性质;C项,说明铁具有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D项,密度属于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归纳与小结
区别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是否需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判断
直接(眼看、鼻闻、 耳听、手掂量等) 或由仪器间接观察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4】 操作: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 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现象:
1.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2.石灰石逐渐变小。 3.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合作探究
通过对酒精性质的了解,我们知道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 质,哪些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
归纳与小结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三、初步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实验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 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三、初步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性质类别
均为无色、
实验1 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情况下,氧气 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 物理性质 无味的气体
第1章 走进化学世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堂导入
观察与思考
将红纸剪成窗花与将红纸点燃,二者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课堂导入
将红纸剪成窗花与将红纸点燃,二者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 都发生了变化 不同点: 纸张变成纸条仍然是纸;而纸张燃烧后就不再是纸了
思考:怎样判断和区别这些变化呢?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归纳与小结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 区别 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
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 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 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
决定
物
质
体现
的
用
途
物理
化学
性质
性质
铜丝作导线
氢气作燃料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跟进训练 1.下列用途只有应用化学性质的是( D )
A.生铁制成铁锅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用煤气烹饪
四、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跟进训练 2.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E )
哪些是化学变化( C ) 哪些是物理性质( BD ) 哪些是化学性质( A )
前
燃
①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②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
着
察被烧情况;③在蜡烛上方分别罩上干燥烧杯和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
时
实验现象。
熄
灭
观察熄灭时现象, 用火柴点白烟,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