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

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对策分析郑无允【摘要】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给应急物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将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发展为灵敏度高,反应迅速,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的趋势已成为了我国在防灾救灾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简单介绍了应急物流的的概念特征,分析了我国在汶川地震折射出的应急物流现状,并结合日本的应急物流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优势,论述了我国在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方面需要作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对策近年来,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云南旱灾,近至菲特影响下的余姚洪灾,无一不考验着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应急状态。

就地震而言,20世纪100年间中国共发生65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死亡近60万人,地震死亡居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之首【1】。

灾难面前,我国的物流体系必须发挥其应急功能,对物资进行快速采购、调拨和配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可以看到我国在应急物流方面做出的努力,但由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的不畅通、应急物资的储备与配送缺乏计划性和协调性,严重耽误了救援工作的时效性。

因此,我国必须注重应急物流的发展,为建设灵敏度高,反应迅速,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的应急物流体系而努力。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到底什么是应急物流?它与普通物流又有何区别呢?应急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整合采购、运输、储存、分拨、配送等各种功能的物流活动,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实施从起始地向目的地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

从而实现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相比之下,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

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

对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即使是高科技预测的应用,往往也很难对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弱程度等作出精确的判断,从而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

(2)应急物流的时效性强。

针对自然灾害突发性和伤害性,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资的送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应急物流的不均衡性。

应急物流对灾区物资的紧急供应,导致了应急物资数量以及应急物流的流向发生巨大的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应避免造成道路的拥堵,储备物资的缺乏等不均衡的现象发生。

(4)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

为保障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参与,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经营范畴,不仅强调物流的时效性,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应急物流的现状1.应急物流系统中的政府组织机制的不健全。

政府对应急预案的忽视。

往往到当灾难来临时,临时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救援计划,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导致救援活动的混乱和执行力度的不强。

汶川地震中,对于来自社会各界如民兵组织、红十字会、民兵组织、企业、物流协会、志愿者等的救援组织。

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指挥,彼此间缺乏协调性,分工和责任不明确。

应急物流组织方面如找不到发放渠道,志愿者们热情而盲目地进行救援反而帮倒忙,影响了救援进度,也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政府对组织应急演练的忽视。

汶川地震后,我国军队系统利用空中运输力量向灾区空运的过程中,空投失败以及飞机失事等故障的发生,另外应急物资的受损,包装的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部队对应急灾害的救援经验的缺乏。

2.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缺乏共享机制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整合了物流活动过程中对物资的采购和资金的筹备、运输、仓储、分拨、配送等各个环节,并需要对各个环节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评价、及回馈。

应急物流有效运作的基础是信息流的畅通。

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天,因为缺乏统一完善的应急平台系统,救灾物资的分配出现了多种渠道分发和多种指挥协调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东介绍,国务院应急办曾于2005年拨款1.5亿元研发安装各种应急平台和设备,但由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前线出现物流调度混乱,应急平台无法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1】。

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信息传递滞后,容易出现救援初期应急物资真空,而后期物资饱和,甚至是供应过剩,浪费严重等现象。

而信息透明度低,信息杂乱,虚假信息和谣言等问题,更有甚者会影响灾区民众情绪的稳定,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

3.应急物资储备不合理应急物资是应付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出现如下问题:物资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据了解自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建立的物资储备中心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然而当在中东部以外区域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从物流合理化的角度来看很难做出快速响应。

从物资储备的种类来看,物资品种少且储备量少,多为帐篷、被子,其他如药品、粮食等较缺乏;二是救灾物资储备分散于各部门,信息网络系统的不畅通,传统的政府储备机制,会导致物资储备成本高,物资供应组织协调难的局面。

4、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汶川地震后,群众手中的应急物资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的,没有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输和配送、仓储管理等功能,因而效率低,分发面窄。

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很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运输存在较大问题。

另外,由于物资供需信息传递的不通畅和滞后很容易造成应急物资配送过程中造成流量与流向上不均衡的问题。

三、关于日本应急物流发展的研究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频发。

相对于发达国家应急体系,日本的灾害管理体系发展更早,也相对复杂和完善。

因此通过综合文献,研究分析日本的应急物流体系以及它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改进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对日本的应急物流研究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府方面日本的防救灾体系分为三级管理,包括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

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清楚。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灾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

日本政府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如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

例如在灾害发生时,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制定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送达。

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平时可作他用,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

【2】2.配送方面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将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存放和运输;配送中心24小时作业;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维护紧急物品的运输。

第二阶段由物流公司负责。

重点关注提升配送效率;第三阶段仍由物流公司负责,依据订单进行配送。

事实上,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已经充分利用了现代商业的物流发展成果。

3.仓储方面根据救灾物资性质分送不同的仓库,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站台(Cross —docking)分类后直送灾民点,对社会捐赠的非必需物资或超过灾区需要的物资,则送到储存仓库,留待日后使用【3】。

日本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依此实际建立了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资源库体系。

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灾害发生后,通过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又通过这一体系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

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

应急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应急物流供应链的结构模式如图一,要实现把正确数量的应急物资从储备中心通过配送站第一时间送达到目的地或者是供应商将所需应急物资送入储备中心或直接运送到突发事件点。

必然要建立政府领导组织实施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以强大的信息平台系统依托,通过储备、配送等这四个方面来发挥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作用。

对此,本文将从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储备机制以及配送体系来谈谈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建设。

图一应急物流供应链结构模式【4】1.健全政府在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管理和保障机制(1)加快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建设。

针对每一次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需要用法律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要加强立法,使应急物流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政府要颁布一些强制性的规章、政策如对民间应急物资的征用和补偿机制进行明确对来调动各方面资源,协调各方面的救援力量。

(2)确立应急物流体系中政府的主导地位。

政府应组建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统一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等。

做到在灾害面前有条不紊。

(3)建立起完善的应急预案。

重点考虑运输路线的时效性和安全性,可事先规划几套运输替代方案,并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应急物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需要与应急指挥中心密切配合,对应急物资和运行车辆合理规划,特别是协调、衔接各应急物流方式转换节点,实现通道高效率运行,避免出现通道混乱和阻断。

(4)政府加强应急物流企业的培育力度,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各地区挑选优秀的物流企业建立起应急二级储备、应急二级配送机制,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各合作企业听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指挥,配合组织相应应急物资的调配与运送。

二构建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我国应大力推进先进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发展,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等技术,建立集合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响应指挥、信息发布、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为应急救援的成功、高效实施服务【5】。

在现阶段,对于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将政府的应急预案转化成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

(2)整合应急物流各环节的信息流,将采购、仓储、包装、分拨、配送等过程的信息进行及时整理、评估和反馈。

使得信息系统管理中的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发布、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

(3)整合应急物流信息资源,如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

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统一信息交换平台,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