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人文素质即是人对生活的看法,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这个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仅需要过的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
作为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应充分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
而大学教育,也应该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就此问题,我们对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苏州理工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部分学生做了关于现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以此为学校安排课程、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数据分析本次调查在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苏州理工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学生进行。
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8份,数据统计中男生454人,女生134人;大一221人、大二132人、大三105人、大四130人;理工类443人、文科类145人、艺术类4人。
根据《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9.35%的大学生十分了解人文素质的含义,17.86%的大学生比较了解,71.43%的大学生了解一点,1.36%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
可见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乐观。
问卷还显示,54.42%的人认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整体较好,有个别人素质较低,更有18.03%的人认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整体较差,18.37%的认为很差,而只有9.18%的人认为很好。
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仅局限于课本上,有84.86%的大学生能选出所有诺贝尔奖所授予的学科,有86.90%的大学生知道“四大文明”古国,92.69%的人能按先后说出中国朝代。
并且,大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态度也不够积极。
21.43%的人认为人文课程浪费时间,40.3%的人对人文课程不感兴趣。
还有,69.39%的人花在人文书籍上的时间每天少于2小时,只有14.63%的人每天花2小时以上看人文书籍。
但在其他方面,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较低。
如,只有58.33%的大学生会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只有56.12%的大学生会向老师问好。
大部分人认为问题在于教育体制,79.76%的人认为要改变教育体制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57.65%的人认为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是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26.53%的大学生认为需要素质教师的授课,28.06%的人认为需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综上得,我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整体较差,并且对人文素质的认识不够全面,而且人文素质很局限。
二、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1、27.21%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对人文素养了解一点甚至比较了解,同时54.42%大学生也对当下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评价较好。
2、62.93%的人愿意提高人文素质,比如60.20%的人愿意认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并且98.3%的大学生对于人文素养对学习及工作的影响持积极态度。
但是任然有1.7%人以修学为目的,甚至消极应付,而且对人文素养的影响的认识只停留于提高思想层面上。
3、大学生获得人文知识(如法律知识、历史知识、人文史、人文分类)的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于老师讲授和阅读有关书籍。
4、从数据看,大学生对生活现状的态度趋于两极;自我调控能力较弱;缺乏创造性,以及在对待小悦悦事件的态度上和对待相关人文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人文素质自我实践上,我们可以看得出大多数人缺乏人文素养,且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差。
5、虽然约63%人愿意提高人文素养,但其中大多数人对人文学科缺乏兴趣,以及不重视甚至盲目跟从他人;更有一部份人以修学分为目的消极应付。
6、大多数学生认为对人文素养匮乏的原因有:①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认为素质受阻②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③学校课程编排对提升学生认为素质作用不明显④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7、绝大部分学生的人文类书籍阅读量较少,所花时间多在1小时左右且集中于文史哲类书籍;而且认为学习人文类学科或知识浪费时间。
8、57.65%的学生认为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
9、52.38%的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依赖于媒体宣传,获取途径单一,但令人欣慰的是,有84.86%的学生法律维权意识较强。
三、大学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从调查报告总的来看,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整体素质不容乐观,有些同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并不积极;学校方面,开设人文类课程较少,种类也较单一,趋于官方化,且管理力度也有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手段单一,9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流向导与学生个人看法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98.3%的人都意识到了人文修养对专业学习与工作的重要性,但现实的种种条件却阻碍了学生们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这就使得其整体水平处于较好状态,没能达到整体良好的水平。
这种情形亟待解决。
79.76%的人认为现行的相关教育制度急需改变。
教学方式故过于传统,学生不感兴趣,学校对相关人文教育课程爱拍较少,薄弱的师资力量都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原因。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
当下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普遍较低,对国家,民族,社会责任感降低。
4.59%的大学生经常花时间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60.03%的人偶尔会花时间关注一下。
经常上网,进社区却只沉溺游戏,聊天交友。
没有主动参加到社会建设中去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学校社会开展的公益活动,学生的兴趣不高,68.37%的人只是勉强或有条件地去参加,对于“小悦悦”这类事件,5.78%的学生主动去参加救援,74.83%的人都在盼望他人上前或害怕承担责任。
学校提倡加强道德修养力度不够,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仍欠缺。
58.33%的人在公交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而还有37.93%的人在哪儿闭上眼睛装作没看见。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攀折花草等行为,仍需大力培养。
展现大学生有道德,有修养的良好面貌。
历史,文化,文学,哲学方面的课程管理力度不够,并且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摄取量不足。
64.97%的人每天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
87.77的人几乎从不去参加音乐,书法,绘画等活动。
92.69%的人有基本的历史常识,但对文学,哲学的了解不足,只有15.97%的人有基本的常识,84.03%人对常见的名著及其作者都不甚了解。
对哲学更是知之甚少,62.24%的人知道5到十个中外哲学大师的名字,还有11.05%的人完全不知道。
45.58%的人对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后启蒙运动了解较多,绘画、音乐其次占比20.92%和16.84%。
总之,大学生这方面的素养还是非常低的。
学校在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有缺陷,大学生获取的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
94.05%的学生主要通过媒体宣传、课堂教育、同学交流获得。
77.38%的人偶尔碰到一些事情才知道用法律解决事情,才去了解一些法律常识。
大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观念淡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走入社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非常不利的。
四、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1.国外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根源。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批判地接受和盲目地学习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使我们丢掉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多地关注经济利益则使我们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大学生在更多的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
重智轻德、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也已滋生。
这种忽视人文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
2.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从中学就开始文理分科,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划分就更加细致。
学生一入校,就被束缚在专业中,局限于自身的专业领域。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大学生或忙于考研,或忙于英语过级,或忙于掌握一项技能而很少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
人的才能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完全用来保障人的自由、幸福和发展。
现代人愈来愈荒芜的精神家园,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专业化的加强,却导致了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背道而驰。
3.教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乏和淡化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公平、效率、竞争等观念确实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人文素质开始下降,许多教师无心教书育人,更无法用“身教”、“人格魅力”等人文素质影响学生,感召学生。
教师对待传授知识敷衍了事,对待学生放任自流,过分热衷于第二职业等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4.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升学压力使文科生的人文知识仅限于高考的要求,很难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缺乏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而理科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甚至出现了人文知识的空白。
到了大学,高校人文教育常常注重只是在课堂教学,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
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是埋头做实验、搞研究,缺乏最起码的哲学思想、文学知识、艺术熏陶、法律常识,很多学生因为文字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了就业和工作后的个人发展。
5.目前的社会实践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三观。
每件事情都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
真正不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变化,而是当今社会的道德衡量准则已经发生了改变。
五、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
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
大学阶段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锻炼是他们成才的基本前提,中外有所建树的科学家成才的事迹也一再说明了这一道理。
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
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