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第一部分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1、概述1.1系统功能概述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以WINDOWS2000/XP/Vista平台为运行环境,采用VC++开发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监控软件,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0/2003,不仅可以GIS方式显示井下人员的分布的地理信息,还可以采用动态图形方式显示井下人员的实时位置,网络信息传输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通过浏览器即可方便管理、查询煤矿井下人员位置信息、实时轨迹和考勤信息。

能实时完成煤矿井下矿用分站位置的连续监测、信息采集和处理;存储各种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实时显示井下人员的具体信息;准确查询当前井下作业人员最近位置和实时轨迹。

1.2系统型号及含义KJ 393登记序号矿用监测、控制系统或设备1.3 防爆型式系统由矿用本质安全型、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等型式的设备组成1.4 环境要求1.4.1 安装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15℃~30℃;b) 相对湿度40%~70%(25℃);c) 大气压力80kPa~106kPa;d) 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e) 无甲烷、煤尘等爆炸性混合物的安全环境。

1.4.2 安装于井下的设备,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工作温度:0℃~﹢40℃;b) 相对湿度:≤95%(﹢25℃);c) 大气压力:80kPa~106kPa;d) 在具有甲烷混合物及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

2、系统组成及主要工作原理2.1 系统组成KJ39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控计算机(主机、备用机各一台)、打印机、避雷器、KJ393-J信息传输接口、KJ393-F矿用分站、KJ393-D矿用读卡分站、KJ393-K 识别卡、KDW28-18矿用隔爆兼本安不间断电源和其它必要设备及系统软件组成。

系统各主要设备明细表见附录A。

系统组成框图见图1。

图1 系统组成框图2.2 工作原理识别卡不断向外发送包含自身身份信息的无线射频信号,当识别卡进入矿用读卡分站监测范围时,矿用读卡分站接收识别卡信息,然后矿用读卡分站通过通信线路将接收到的识别卡信息传送给矿用分站,矿用分站再通过通过通信主线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输给信息传输接口,信息传输接口最后将数据转发给监控主机。

当需要呼叫识别卡时,由监控主机将提示信息发送给指定到矿用分站,矿用分站再将提示信息转发给矿用读卡分站,矿用读卡分站最后将提示信息发送给附近的识别卡。

识别卡接收到呼叫信息后,根据呼叫信息的内容点亮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向携带者发出提示。

呼叫的信息有四种:瓦斯爆炸、发生火灾、发生水灾、上井。

在识别卡上红色发光二极管长亮代表发生瓦斯爆炸,绿色二极管长亮代表发生火灾,红绿灯一起亮代表发生水灾或者上井。

监控主机接收到的全部识别卡信息及时间信息将保存到计算机数据库。

保存数据的时间长度由用户决定用户可以查阅计算机中所保存的识别卡信息,即相应的人员活动信息。

当计算机与某个矿用分站通讯发生障碍时,在读卡分站方式显示界面中会用红色字体给出中断提示,当矿用分站和某个矿用读卡分站通讯发生障碍时,会用红色字体给出断线提示。

3、系统主要功能3.1 监测3.1.1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等监测功能。

3.1.2 系统具有识别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

3.1.3 系统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别。

3.1.4 系统应能识别多个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的识别卡。

3.1.5 系统具有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

3.2 管理3.2.1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2.2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2.3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3.2.4 系统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间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3.2.5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

3.2.6 系统具有携卡人员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3.2.7 系统具有按部门、地域、时间、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

3.3 存储和查询3.3.1 系统具有存储功能,存储内容包括:a) 出/入井时刻;b) 出/入重点区域时刻;c) 出/入限制区域时刻;d) 进入矿用分站识别区域时刻;e) 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f) 超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g) 超时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h) 工作异常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i) 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

3.3.2 系统具有查询功能。

查询类别如下:a) 按人员查询;b) 按时间查询;c) 按地域查询;d) 按识别区查询;e) 按超时报警查询;f) 按超员报警查询;g) 按限制区域报警查询;h) 按工作异常报警查询;i) 按人员分类查询;j) 按部门查询;k) 按工种查询等。

3.3.3 系统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3.3.4 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3.3.5 矿用分站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当系统通信中断时,矿用分站存储识别卡卡号和时刻。

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至计算机。

3.4 显示3.4.1 系统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

3.4.2 系统具有列表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

3.4.3 系统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巷道布置模拟图、人员位置及姓名、超时报警、超员报警、进入限制区域报警、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等。

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3.4.4 系统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矿用分站、电源箱、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可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

3.5 打印系统具有汉字报表、初始化参数召唤打印功能。

打印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领导干部每月下井总数及时间统计等。

3.6 控制3.6.1 报警消音:控制监控主机的报警声音3.6.2 定员呼叫:呼叫指定的矿用分站和识别卡3.6.3 全员呼叫:呼叫所有的矿用分站和识别卡3.6.4 停止呼叫:取消指定矿用分站或者识别卡的呼叫3.6.5 呼叫状态查询:查询当前矿用分站、识别卡的呼叫状态3.7 人机对话3.7.1 系统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图形编辑等。

3.7.2 系统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3.7.3 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的列表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3.8 自诊断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

当系统中矿用分站、信息传输接口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3.9 双机切换系统主机具有手动双机切换功能。

3.10 备用电源系统具有备用电源。

3.11 网络通信系统具有网络接口、将有关信息上传至各级主管部门。

3.12 系统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

系统能正确监视软件中各任务运行状态。

3.13 系统具有软件容错功能。

当出现键盘操作错误,盘片读写错误或打印机没联机等故障时,有故障提示,且不影响整个系统软件的运行。

3.14 系统具有实时多任务功能,对参数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等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系统能实时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信息,并根据要求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4、系统主要技术指标4.1 最大位移速度携卡人员的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m/s。

4.2 并发识别数量并发识别数量:80个识别卡。

4.3 漏读率漏读率≤10-4。

4.4 最大传输距离:a) 识别卡与矿用读卡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30m;b) 矿用分站至信息传输接口之间最大传输距离:10km;c) 矿用分站与矿用读卡分站之间最大传输距离:2 km;d) 信息传输接口至计算机之间最大传输距离:5m。

4.5 最大监控容量:a)系统允许接入的矿用分站数量:32;b) 矿用分站允许接入的矿用读卡分站数量:8;c) 识别卡数量:0~8000个。

4.6 巡检周期系统的巡检周期不大于30s。

4.7 传输误码率:误码率不大于10-8。

4.8 存储时间:a) 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进入识别区域时刻、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超员、超时、工作异常、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记录应保存3个月以上。

当主机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长度应不大于5min;b) 矿用分站存储数据时间应不小于2h。

4.9 画面响应时间调整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其余画面不大于5s。

4.10 双机切换时间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间不大于5min。

4.11 备用电源工作时间在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2h。

4.12 识别卡电池工作时间识别卡采用可充电电池,一次充满电后持续使用时间不小于7d。

4. 13 远程供电距离远程本安供电最大距离2km。

5、软件系统安装说明5.1 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和安装要求本软件对计算机硬件无特殊要求。

原则上只要能正常安装使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均可以使用本系统。

但本系统运行的速度会因硬件性能的差异有所差异。

建议配置:5.1.1监控主机:CPU:PIV2.8G或以上内存:1G或以上硬盘:SCSI高速硬盘80G或以上显示器:显示模式1024*768或以上打印机:各类支持Windows的打印机5.2 系统的安装及操作说明详见第二和第三部分。

使用注意事项不得改变系统中本安电路和与本安电路有关的元器件的电气参数、规格和型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