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作业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社会心理学考试说明:以下四道主观题,均需结合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与个人社会生活实践来完成,打印、手写均可,但都需要在A4纸上完成。
每道题目的分值均为25分。
一、请根据所讲《社会化与自我》举例说明“重要他人”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答:“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
可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联盟,一个团体。
一个人从出生就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着联系,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和都关注的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不能脱离群体单独存活。
个体时刻处在群体中他人的影响过程当中,其中在我们生活当中那些对自己有着重要影响的作用尤为显着,可能也就存在更多的重叠。
重要他人存在于我们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婴幼儿时期是父母,或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人;儿童时期可能是老师;青少年时期或许是一个朋友;成年后也许就是自己的爱人、领导亦或知己……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一生至少要遇到三个贵人,那么反过来呢,如果在一定时期里,那个重要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负面的,同样也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1944年,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做了一项名为“44个少年犯”的研究,他注意到这些男孩中有很大一部分小时候曾被遗弃,需要忍受愤怒、羞辱和没有存在价值的感受。
他发现,童年期的依恋关系影响人的一生,而这种依恋关系的最初建立是孩子与父母之间。
假设某个婴儿出生时就具备易怒的天性,但他足够幸运,有以为能读懂他情绪的母亲,当他需要拥抱时就拥抱他,当他想被放下时她就放下他,当他需要刺激时她就给予刺激,当他需要安静时,她就停止刺激。
婴儿了解到自己存在于自己跟别人的对话之中,开始将世界看成是一系列连贯的对话。
他发现,如果他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很有可能被接受到。
当他遇到麻烦时,他便学会了求救。
他会形成一整套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设想,而在他跟外面的其他人接触时,就会依靠这些设想行动,这些最初的认知,对他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拥有与他们的需求相协调、能读懂他们情绪的父母。
他们比较善于应对有压力的情景,他们在建立联系和解除联系方面非常自如,他们在一生之中通常更为诚实,因为他们觉得没多大必要靠说谎来夸大自己。
回避型依恋孩子的父母通常孤僻、内向,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或是难以有融洽的情绪体验。
他们的孩子形成了认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心模型。
他们学会了不依赖他人,这些孩子表面看上去似乎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独立与成熟,但事实会逐渐表明,他们并不会跟朋友和成年人发展亲密的关系,他们忍受着更深程度的慢性焦虑,在社交中缺乏信心。
矛盾或紊乱型依恋的孩子的父母通常都喜怒无常。
他们可能一会过度的干扰孩子,一会儿又冷漠地疏远孩子。
这些孩子难以建立稳定的工作模型,他们会同时有奔向父母和逃开父母的强烈愿望。
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威胁、而且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
这种压力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二、请结合《社会认知》一讲有关“图式化”的内容分析一个日常生活片段。
答:图式的概念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图式包含了我们对许多人物、事件以及特定事件的知识。
下面我想以“遛狗”这个生活片段来更好地解释“图式”这个概念。
我家养了两只狗,是小型犬、母狗,我从来没有栓过它们,因为受不了拽着它们跟着我走的那种强迫,也受不了它们所能到达的地方会被绳子的长度所限制。
它们一岁便做了绝育,在我家基本是自由出入,每天早上自己出去遛自己,我上班前它们会自行回到家中。
(引入个人图式:我追求自由和回归自我,喜欢在一定范围内释放天性的选择,喜欢被需要,感情细腻,心地善良…)每天晚上,我还是会不管多晚都陪它们在小区里遛一圈,我需要感受被它们需要的心情,也弥补一下不能老陪伴它们的愧疚。
每个周末,我会和儿子一块遛狗。
跟他遛狗,我要带上手机,带上钱,同时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引入个人图式:在我眼里,他是个不是想着吃就想着玩的,更多关注自我感受的11岁男孩,他出去遛狗的目的,不是满足吃就是满足玩,所以不是去超市、面包房就是滑旱冰、跳绳,这意味着一定会在户外拖延更长时间)。
要是去面包房或超市,一定是他去,或者我去,要么就是一个人去买完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个人再去,总要有个人看着狗,否则狗会跟着我们进到超市里引起骚乱。
(一个剧本:谁先去和先去买什么,先去哪里,需要我们事先安排好,这个计划与到什么地方需要买什么类型的东西有关;角色图式:超市的管理员按照规定是不容许宠物入内的;团体图式:可以把人对狗不同的态度分为两个团体,一种是接纳包容型的,可能由于喜爱,或对生物之间的关系拥有平等的态度,在这些人面前,狗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甚至是与人平等的地位;另一类人是厌恶、排斥型的,可能因为讨厌或害怕,这类人认为人类活动的场所中不能让狗进入,尤其是有售卖食物的超市、饭店等。
根据这些认识,我们需要总是留一个人看管自己的宠物。
是不是可以引入另一个团体图式,“宠物狗”的图式:它们忠于、依赖于自己的主人,以至于主人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它们智商相当于3、4岁的孩子,所以不太能明白只能在超市门外静静地等待,在看不到主人的时间里,它们会惊慌失措;)三、试述如何运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促进夫妻/亲子/员工关系(任选一种)。
答:我选择亲子关系,如何促进亲子关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对的事情。
婴幼儿处于自我认知形成的阶段,模仿力超强,早期的认知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父母是学龄前儿童的重要他人,也是最初与其建立联系的人,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应率先垂范。
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谨言慎行,严于律己,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孔子说,要得到,先给予,付出即有回报。
你以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首先,给予爱。
爱身边的人、事、物。
爱自然的空气,爱生命的色彩,爱宇宙的神秘…..从爱自己开始,接纳全部的自己,给自己鼓励,肯定。
不会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爱其他。
孩子会在享受被爱及观察爱中形成对“爱”的认知。
富爱、善爱的人会用一颗灵动的心灵发现世间的真、善、美;会用一个博大的胸怀包容脆弱与衰落;会用阳光照亮黑暗;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原谅并化解一切的丑陋、欺骗、仇恨与罪恶。
其次,给予他人关注。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阐述了关注他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合作”是宇宙间重要的法则,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同事间都是合作的关系,只有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我。
孔子在论语中也阐述了同样的“利他”观点,“利他”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也同时讲到了关注他人对人际关系及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利他”可以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埋植于孩子的内心,影响其心里人格的形成和建立,懂得关注他人的孩子心中必定是有他人的,也必定注重与他人的关系。
最后,奉献。
阿德勒同样在《自卑与超越》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的观点。
我一直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存在和延续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大的命题,我一直感慨,宇宙间的万物如此千奇百怪,演化、繁荣、生生不息,到底本源在哪儿是谁创造了他们,是宇宙的选择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如果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创造了万物,那他们的使命是什么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何处其他生物也许是因为保持自然地和谐而存在,各物种间互相牵制、互相扶持,那么人类呢人类这个物种被创造出来而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用无数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发展人类的文明吗高度城市化侵占其他物种的空间和带来的宇宙间的破坏最终能在人类到达更高文明时被偿还和修复吗我想,既然能作为具有“思维”的独特物种,凌驾于寻常之上,那么去参悟生命的秘密,探究生命的本源,解析生命的密码应该是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最终归属是一样的,应该都是融合、是和谐,是归一。
于是我理解了阿德勒的答案,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努力成长,是为了把最好的自己奉献,让他人也能奉献最好的自己,奉献给其他,奉献给自然,奉献给宇宙。
宇宙万物各就各位,和谐统一,更好的世界自然会回报给我们更多……如何奉献又说回来了,要给予爱,要“利他”。
“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具有牺牲精神的成就“大家”,是谦逊、平和、感恩,是不遗余力地实现自我,交付自我。
第二,平等。
人虽然是社会性动物,总是无一避免的与其他个体发生着各种联系,但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而这个独立的人格不会因为年龄、身份、角色、性别等等而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被尊重。
首先,不应该把孩子看得太低。
孩子不应该由于年轻、社会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多或是独立人格还没有发育完全等等就被轻视,被限制自我选择的权利,或是被更多地限制自由。
不要质疑孩子自我选择的能力,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的存在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不能否认在他还是个受精卵的时候,为了存活下来所做出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父母就不该抱着赐予了孩子生命的想法总是发号施令,为所欲为。
也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他们一岁多就能学会说话和精通这门语言,而我们成人学习一门语言要多久他们来到这个崭新的世界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认知,建立一切事物、空间、时间的联系,而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到底要多久可以适应得如此和谐孙瑞雪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且成了阻碍他们发展的人,所以更多的孩子便成了和我们自己一样平庸的人。
她主张,在孩子0-6岁间,给他们足够的爱和自由,他们就会形成正确的认知,建立起自我的概念。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限制和阻碍他们,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能够在充分了解他们需求的前提下给予相关的引导,那么他们的才能就会显现出来,并会逐步实现成就。
所以,不要把他们看得太低,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的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知道自己应该有的担当。
其次,不要把孩子看得过高。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由于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被理所应当地供到了天上,这样的孩子更多关注自己,往往不知道感恩。
平等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明确了哪些属于自己的责任范畴,对自己的人生,他们拥有了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家长在平等的视角中慢慢学会放下一些执念,不但体会到了身体和精神上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解脱,也少了和孩子的纷争,更多体会到了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