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振发文章来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点击数:564 更新时间:1/8/2010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教学模式国际上较有影响教育学家美国的乔以斯和韦尔给予了以下界
定:“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和计划。
”我国有学者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为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策略体系。
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体育教学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或模型。
一般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条件等要素。
体育教学模式是连接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
它既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具体性和操作性。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显得单一、枯燥,教学效果不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本文研究目的就在于剖析教育发达国家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洋为中用,促进学校体育改革。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的对象
美国、德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2. 2 研究的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各大体育学院学报,以及其他体育类权威刊物,就其中刊载的有关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合等方面与教学模式相关论文作综述性分析。
2. 2. 2 归纳法主要对所查阅的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资料进行分析,从特定的视角归纳出现有的教学模式种类,并总结出其各自的特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作为目前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德国与美国,其体育教学模式历经自二战以来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理论体系完备,实践效果已经有目共睹,现
就两国主要体育教学模式情况分析如下:
3. 1 美国的学科联合课程模式分析
美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学校体育呈现两种发展趋势:其一为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学校体育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体育教学中教授大量有关的运动技术,让学生掌握这些技术,然后学生自己从中选出一项自己所钟爱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加以发展,并积极参与到这一体育项目中去。
这种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在美国学校体育中比例较少;其二为以健身和参与为目标的课程设置。
目前,更多的学生参加的是这类健身运动课程。
自上世纪60 年代,美国政府就重视国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从组织上予以保证,在各州都有相应的健身和竞技体育委员会,帮助各州的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美国卫生部的报告中指出,学校体育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现就美国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汤姆·迈肯兹提倡的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学科联合教学模式分析如下:将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联合起来,这一教育观已被很多人所尝试,其主要内容就是把体育课的内容同其他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
其教学指导思想为体育课程乃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既有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也有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因此教学过程需要联合其他学科一起进行,方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学识、身心、社会交往等方面均产生均衡的影响。
实际操作上,则需要多学科教师们共同努力,与体育教师一起来研究怎么上好这体育课。
同时要允许校际之间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要安排适合全班学生运动能力的运动。
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案,在教师引导下自由地去寻找和创造适合自己运动类型的活动(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多种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或编出简单的游戏或动作) ,并对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定。
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地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决策者,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和相互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进行引导、辅导和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主要用以启发鼓励学生学习。
3. 2 德国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
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70 年代后,德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德国逐渐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德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也进入了快增期,各种体育教学理论逐步完备,进入所谓的体育课程理论结构化阶段。
德国在体育教学中广泛使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为其体育教学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德国体育教学领域曾产生过许多学校体育新概念,诸如快乐体育, 体育教法学向体育教育学的变迁,“运动(Sports) 教育学”一词的广泛使用,再生产型体育向生产型体育的转移等。
这些新概念的开发曾引起世界体育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得德国的体育思想趋于完善。
德国体育教育界特别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开发,主张在体育教学中开发人的运动行为能力,主张手段论体育观向目的论体育观的转移,由此诞生了以强调运动体验和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
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的指导思想为强调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过程,不仅要在体育课中强调积极参与,而且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不仅体验体育的乐趣,而且要体验社会与人生,当然这种体验与参与的学校体育思想很强调学生的身心完善和社会实践,重视交际能力的提高,这种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技能稍有忽视,而对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视,在教和学的关系上,重视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
其教学目的即在于对促进学生体育参与,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实际操作上,德国采取贯通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俱乐部方式,让学生有重组的机会参与到学校或社会的各类体育俱乐部中去,通过对个人运动偏好的满足与强化,使得学生的体育选择更加稳定,俱乐部制的活动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运动机会有了充分的保障。
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调控,学生练习效果的评价均由教师决定。
可以说,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师提出的内容和安排的程序进行练习接受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对练习动作进行修正完善。
4 美、德两国体育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三基”教学模式的差异分析
我国传统的“三基教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最为普遍。
目前,虽然已经打破了该教学模式,但旧模式的影响至深,仍在左右着我国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4. 1 我国传统“三基”教学模式指导思想分析
其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几个阶段。
教学过程遵循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从源头上看,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与美国、德国有明显的分歧。
4. 2 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目的分析
我国传统模式体育教学目标只定位于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这是我国体育教育手段论的突出体现,明显有别于美国、德国的目的论教育观。
4. 3 “三基”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析
在教学操作程序上“, 三基”教育模式主要是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进行的,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后,教师通过一些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感性认识,形成视觉表象,学生经过模仿练习和表象练习,再经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建立动作的动觉表象和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动作技能。
之后,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并指出存在问题,起到教学反馈作用。
这与以上两国的教学有一定的分歧。
4. 4 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关系处理上的特点分析
该模式在师生关系处理上,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整个教学活动掌控于教师之手,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与主要动力源泉,教师规定教学目的、任务、要求、练习时间、速度和频率、以及进行评定等;学生只要认真接受教师的命令、要求,教学即可顺利完成。
这与美国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策划,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性的参与有较大区别。
与德国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运动,形成自主运动意识,自我发展个人体育能力等也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