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院工学结合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要求我院各系(部)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的管理,在我院已制订的教学管理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工学结合教学是我院实践性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其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必须以不断提高我院总体的教学质量为目标。
第二条工学结合教学包括“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模式,各系(部)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探索其它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第三条工学结合教学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最终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教学组织、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围绕岗位、技能、知识点和职业技能证书展开。
第四条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相关的职业素养及诚信的教育,重视职业操守的培养。
第五条工学结合教学要纳入我院学分制管理,包含在总学分之中,实践教学的学分按照每周一学分进行计算,理论课学分按照每16-18学时一学分进行计算,总学分仍保持在123~130分之间。
第二章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学院教务处依据学院赋予的教学管理职能,负责全院实践性教学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审定和批准实践性教学计划、监控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与反馈实践性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七条各系(部)依据学院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要求,负责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计划的编制、教学资源和教学人员的组织、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切实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八条在编制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计划时,应在计划中明确包含所培养的目标岗位、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相对应的主要知识点、校内外实践(训)平台采用、教学时间及学时(或学分)的安排。
如涉及到课程整合,应在计划中给予说明。
第九条经过学院批准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不得随意更改计划的执行。
确有原因需变更教学计划时,各系(部)应提前到教务处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第十条各系(部)在建设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和选择企业共同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时,应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企业规模适合、信誉良好、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
第十一条各系(部)在与企业协商工学结合教学合作过程中,要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以合同的方式予以约定。
在双方确定的教学计划中应包含:技能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人员、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技能测评指标、技能测评方式、经费的使用、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学生的食宿、合作期限等,如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应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或分享。
合同一式三份,其中一份给合作的企业;一份留系保存;一份留教务处保存。
第十二条在工学结合教学活动中,各系(部)要认真填写校外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登记表(见附件一),并报教务处备案。
校外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应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第十三条对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学生,学生须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任务书》(见附件二、三)。
在顶岗实习期间,每月至少向学院的实习负责教师提交一份阶段性实习报告;顶岗实习结束后,校外指导教师须填写《顶岗实习鉴定表》(见附件四),学生须提交一份总结报告。
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和《顶岗实习鉴定表》均作为学生答辩和实习成绩的依据。
第十四条顶岗实习结束后,各系(部)应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组织有企业参与的答辩会。
如果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答辩成绩可作为毕业设计的成绩,并认真填写答辩成绩报告单(见附件五)。
第三章职责、工作量和考核
第十五条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应由企业一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
对确因教学工作需要,参与校外现场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校内教师要计算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如下:
(1)学生人数大于10人时
N1=K1K2n1
其中:K1=1.5,教师在校外授课的学生数量系数;
K2=1.0~1.5,教师在校外授课的课型系数,由各教学系(部)确定。
主要反映教师是否参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的工作量的大小。
N1,代表教师工作量。
n1, 代表计划学时数,如果实际授课时数小于计划学时数,按实际学时数计算。
(2)学生人数小于或等于10
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公式相同,但K1=0.75。
第十六条由各系(部)联系的工学结合实习点,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大于等于20人时,系(部)应指派一名教师专门承担校外学生实践性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工作,与学生一起生活和学习,其主要职责包括:
(1)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遵章守纪的教育;
(2)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并指导学生在校外的专业技能学习;
(3)落实系(部)与企业签订的合作教学协议的实施;
(4)批改学生阶段性实习报告,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
(5)组织学生答辩并负责给出学生成绩;
(6)负责教学资料归档。
各系(部)须计入承担该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每名教师按每天3.2课时计算,旅途往返时间在内。
第十七条由各系(部)联系的工学结合实习点,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但大于5人时,系(部)必须指派一名教师承担校外学生实践性教学的多点巡查工作,并完成以下职责:
(1)每月至少对所管理的实习点巡查一次,并检查和审阅学生的实习日志;
(2)在巡查期间,批改学生阶段性实习报告。
(3)在非巡查期间,每周至少一次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通信工具与校外学生进行联系,及时向系(部)领导通报学生实习情况;
(4)落实系(部)与企业签订的合作教学协议的实施;
(5)组织学生答辩并负责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
(6)负责教学资料归档。
各系(部)须计入承担该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在巡查期间,工作量按每名教师每天3.2课时计算,旅途往返时间在内;在非巡查期间,按每生每天0.01课时计算。
第十八条对不宜采用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方式进行学生实习管理时,各系(部)必须安排教师远程负责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并完成以下主要工作:
(1)要求学生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和《顶岗实习任务书》;
(2)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即时通信工具与学生保持联系,每周至少一次;
(3)通过网络平台审阅学生日志,批改学生阶段性实习报告和释疑;
(4)学生实习结束后,组织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实习答辩,负责给出成绩;
(5)负责教学资料归档。
各系(部)须计入承担该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按照每生每天0.01课时工作量计算。
第十九条因教学任务需要,承担教学任务教师的差旅费,按照学院财务制度予以报销,各系(部)须保留其相应的出差凭证,以便核准教学工作量。
第二十条参与校外实践性教学的教师酬金的发放,应由各系(部)首先检查其相关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并核定其工作量,经由人事处和教务处核准发放。
第二十一条参与工学结合教学的校外教师工作量及酬金的发放标准,按照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各系(部)工作考核
1、各系(部)主任负责工学结合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师生与合作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了解人才市场的变化;
2、建设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3、提高校内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利用率,使之成为师生提高技术技能的有效场所;
4、做好学生技能达标情况的统计工作,填写统计表(见附件六),不断提高达标率,其中技能达标率=学生技能测试通过的人数/参加技能测试的学生总人数,并在每届学生毕业前一个月内将学生技能达标情况统计表报教务处备案。
5、在建立校外实践性教学的合作伙伴时,既要注重教学实效,也要关注教学成本,确保校外实践性教学可持续开展。
第四章奖励措施
第二十三条学院将在每学年对各系(部)的工学结合教学成果进行评比,对于在工学结合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系(部)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四条学院对工学结合教学的评比内容包括:工作岗位设置的针对性、职业素养及技能培养计划、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技术技能达标的比例等。
评价的指标体系将随实践性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逐步完善。
第五章其他
第二十五条各系(部)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激励机制。
第二十六条本管理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试行,其解释权属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