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几个阶段论文

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几个阶段论文

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几个阶段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班主任专业化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专业化是个“过程”,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一个发生、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从新任班主任到熟练班主任,再到有经验的班主任、有一定专长的班主任,最后发展为优秀班主任和专家型班主任,各个阶段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适应、不断成熟中发展的,希望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跳过中间过程一步实现从新任到成熟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班主任建设实践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可归结为三个阶段:一是适应期班主任阶段;二是成长期班主任阶段;三是成熟期班主任阶段。

(一)适应期阶段
我们可以把没有或很少有班主任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或能力的班主任称为适应期(初期)班主任。

这一阶段的班主任有工作热情,想很快知道学校的常规,想按学校的常规要求做好班主任工作,有激情,想很快成为带班的能手,可是往往欲速则不达。

适应期阶段的班主任,尚未掌握班集体建设的方式方法。

做工作往往欠缺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

制定的班主任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还不能够理解制定计划的真正目的。

面对头绪繁多的工作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

对学生的心理、行为缺乏预见性。

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对于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和足够的方法,出现问题之后往往只是简单的批评,缺
乏相应的教育。

大多数这个时期的班主任老师不会设计教育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能力唤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做工作有时形成“一对大家”的被动局面;有的工作热情很高,大量班级工作自己亲自做,成了“大班长”;对学生尤其对学生干部缺乏必要的管理、指导与约束,不能凝聚班集体、干部集体。

不能正确协调各方关系,对凝聚家长、科任教师、领导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班集体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方法。

对这一阶段的班主任,建议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组织学习班主任工作常规,要求他们首先按规范和要求去做,进行典型的经验学习,加强对班级管理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培训,及时进行正面的激励引导,激发热情,尽快进入班主任角色。

(二)成长期阶段
我们把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时间以上,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对常规工作比较熟悉、初步形成个人风格的班主任老师称为成长期班主任。

这一阶段的老师对常规工作已然心中有数,具有一定的常规管理班级的经验和能力,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初步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给班级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近期目标。

学会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比初期阶段的班主任显得做事更有条理性,计划性,工作安排会比较合理。

能够关注到不同的学生,能够比较协调地处理各种关系,对班干部在班级工作中的作用有些认识。

但班集体整体表现却不能尽如人意,或是
很规矩但学习成绩平平;或是学习成绩突出但文体活动不足,班级
氛围沉闷;或是各方面表现尚可,但师生关系紧张……总之,尚不能做到全面建设班集体,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对这一阶段的班主任,建议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引导读书学习、跟师学习、交流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业务学习与培训,使班主任认清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开拓视野,获得班级管理专业理
论知识,学到专业技能。

(三)成熟期阶段
我们把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班级建设非常突出的班主任称为成熟期班主任。

他们的特点是:很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运用墙报、板报、班刊、班日志等形式创设班级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班级主流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

能够结合班级特点、学生特点以及班主任本人的特色来规划每个学期的班级计划,班级工作有一定的系统性。

成熟期班主任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会有计划的指定班干部培训的内容,并真正的去落实。

他们能够真正地理解育人先育心的道理,能够真正地进行入心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关怀”。

这个阶段的班主任边工作边反思,他们的工作成效很高,在处理各种关系
方面上,能够团结、协调任课教师、家长,形成高效率的团队。

此阶段的班主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会遇到班主任工作的“高原”期现象,停滞不前,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有些老师经验丰富,方法切实有效,班集体表现出色,但是不善总结,
使其他老师很难向其学习。

由于这部分老师一般年纪较大,感到体力不堪班主任工作的辛劳,加之有些青年班主任出色的带班成绩,使这些班主任有了自身枯竭的感觉,产生“退下来”的想法。

对成熟期班主任,建议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注意使用、培训与宣传、奖励相结合,让他们成为师傅指导青年班主任工作,充分展示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创新,克服“吃老本”的思想。

与此同时,学校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得到适当休养,激发他们“百尺竿头,再接再厉”的内驱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