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老师公开课教案--《长亭送别》教学园地10-10 1944:阅读课“问题教学策略”课例学生面对新文本,一定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才会诱发追问,当一个个的阅读疑惑,一个个的阅读障碍被排除后,学生才真正意义上贴近或理解了文本,因而获取了文本的精神内核、文本的思想价值。
就阅读课教学而言,问题有两个来源途径,一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预设,课堂上教师把预设好的问题向学生发问,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似乎也就完成了;另一个是学生自己发问,学生把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与其他同学讨论、与老师展开对话,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两个不同的“问题”途径,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教学取向。
老师把预设好的问题向学生发问,我认为是“老师牵,学生走”的模式,学生主体地位是缺失的。
况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疑惑,是不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里恐怕还不好定论。
但如果问题一旦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想解决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是“先放手,后引导”的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学生阅读背景不同,阅读层次也不一样,这样,放开手脚来提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肯定会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深,有的可能浅;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是普遍性的关注。
这里,需要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个取舍、归并、整合的过程,应该把最有思考价值的、最有效度的问题遴选出来。
学生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怎么办?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着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收集学生问题的同时,自己也要提出一些能触及文本深处的问题。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打通理解文本的渠道。
学习《长亭送别》,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独立走进文本,提出自己的阅读疑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课前,我共收集到了101个问题,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取舍、归并和整合。
这节课我将把整合后的问题,返还给学生,同学们以相互讨论、师生共同参与等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题目长亭送别授课时间 2007年4月12日下午授课人:安工大附中徐建国教学目标梳理学生的阅读思路,打通走进文本的渠道,以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阅读疑惑。
通过对唱词的分析,捕捉人物情感;体会崔莺莺鄙薄功名、追求自由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最著名的一折戏,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
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难,老师筛选同学们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讨论。
欣赏优美的唱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心理、分析崔莺莺“爱情不应附丽于名利”的爱情观,是本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播放古曲《凤求凰》,以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这一爱情佳话为例,引入课题。
(导入部分,我计划用上2到3分钟的时间,把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经过说清楚,他们可谓是追求爱情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爱情典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这个事例导入新课,不仅仅是激趣,更重要的是留下悬念。
)二、屏幕显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班共51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提出了问题,共收集到101个问题,现将问题(部分)罗列如下:语言1、感觉这篇文章,儿化韵比较多,这是为什么?(李楠)2、文中有不少地方间接应用了古诗词,为什么不直接使用?(金蔚霖)3、文中化用了不少古代有名的诗句,不用原句,而是化用,为哪般?(孙佩)3、【叨叨令】中使用了排比句和叠词,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胡传雯娟)4、文章中采用了不少佳句熟语,起到怎样的作用?(吴天成)内容1、【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四曲中都有写景的内容,为什么要写景?(赵静)2、【端正好】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有没有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起到某种暗示作用?(吴天成)3、通过唱词与对白,故事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邵英杰)人物1、崔莺莺送别张生,情绪有波澜,有起伏,这个起伏的过程是怎样的?(柏芸)2、一般说来,古代女子送自己的心上人去远方,总会精心打扮自己,而崔莺莺就是一个例外呢?(袁杰)3、离别前,崔莺莺正告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这多少让人感觉到崔莺莺对张生有些不信任,这里面有没有信任危机?(申莹和夏婷)4、崔母逼迫张生赴京赶考,按理说崔莺莺出自相国家庭,家里不缺钱花,崔母为什么要逼张生进科出仕呢?(夏婷)5、崔莺莺对爱情是怎么看的?其它1、“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此句中的“土”和“泥”是什么意思?(陈思远)2、每段唱词前方框中的内容代表什么?(王佩)3、“红把酒科”这些句中的“科”是什么意思?(李雯)三、老师取舍、归并、整合同学们的问题(一)老师先来回答几个常识性的问题1、这折戏每曲开始前的方框文字,例,【端正好】、【脱布衫】等指的是什么?明确:它们是宫调的名称,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
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十四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表演艺术,因为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各种故事,故称“诸宫调”。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代渐趋衰亡。
现存的诸宫调有《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和《西厢记诸宫调》全本。
2、唱词中,用了不少儿化韵,这是为什么?明确: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是大都(今北京)人。
儿化韵是北京方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北京人,他的创作语言肯定会受到家乡方言的影响,就像楚国的屈原,他的辞赋带有浓重的“楚地方言”;现代著名剧作家老舍的语言带有浓重的京味。
当然,文中的儿化,也有为了押韵的需要。
3、“做到见夫人科”“旦长吁科”“红把酒科”这些句中的“科”是什么意思?明确:“科”又称“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等舞台提示。
(二)老师屏幕呈现经取舍、归并、整合过的问题,供全班同学思考1、【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四曲中都有写景的内容,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2、崔莺莺的母亲要求张生科举入仕,张生因赴京赶考而不得不暂时告别崔莺莺。
张生的无奈,崔莺莺的忧伤,崔母全然不顾,这体现了她什么样的观念?文中哪里有体现?4、崔莺莺有忧愁,她忧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表达得没这么完善,但作为老师完全可以在保留基本题干的前提下,作一些调整或补充。
问题经过这样的整合,再返还给学生思考、讨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五、老师明示自己的阅读追问(自己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绪随着崔莺莺的心情的变化而起伏着,我在追问,唱词表达了崔莺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文本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当读到【收尾】一曲“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时,我也是达到了情不能自抑的程度,甚至为崔莺莺掬出一捧泪,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我想和同学们一道再来回看文本。
(明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考,一是为了和同学生拉近距离,二是提醒学生重视文本,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明确:(1)是离别之痛、离别之苦占据了崔莺莺心灵。
(2)①情绪——起伏变化(愁苦依恋)“总是离人泪”“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哭啼啼独自归”“阁不住泪眼愁眉”面对即将“赴京赶考”的张生,崔莺莺以泪洗面,用泪水来宣泄内心的忧伤。
“松了金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清减了小腰围”离愁别恨煎熬着崔莺莺,她无心打扮自己,面容日益憔悴,身体日渐消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崔莺莺茶饭不思,食之无味。
②叮嘱——句句入情【五煞】“到京师服水土……最要扶持” 崔莺莺对张生旅途的担忧,可谓是透入肌骨。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 在分开的日子里,崔莺莺祈盼用书信来互诉衷肠,用书信构筑两个人心灵的桥梁。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崔莺莺的正告看似多余,其实未必是多余,客观上说,两人分开,婚变的几率就会增加,这看上去是“多余”的唠叨,但恰恰反映了崔莺莺对与张生情感的珍视。
③功名——视如粪土“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卿卿我我的生活,甜甜蜜蜜的情谊,缠缠绵绵的恋情……状元哪能比得上呢?“‘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崔莺莺对其母逼迫张生赴京赶考的极度不满,崔母的门第观念、等级意识,使崔莺莺和张生不得不忍受别离之苦。
“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在崔莺莺看来爱情远远高于功名,爱情不能附丽在名利之上。
(3)写离愁之深、之重的名句很多,这里不妨举上两例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李清照《武陵春》)②“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
”(宋·石孝友《玉楼春》)【附上一段感受性文字】残阳如血,张生的身影越走越远,再跨过一个山梁,张生的背影将在崔莺莺的视野中消失,这对崔莺莺来说,是怎样的难言之痛。
张生这一别,何时才能归来呢,何时才能长相守呢?这沉重的离愁别恨,即便是车都载不动,更何况是脆弱的心灵呢?我们似乎看到了崔莺莺朝着张生行走的方向凝望着,久久不愿离去……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美丽动人,请你以“崔莺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在与学生共同研讨了我的阅读追问之后,布置这道习题是有意义的。
“文学是人学”,文学形象能感染人,人物性格能影响人,作品思想能提升人。
学习这篇文章之后,想通过这个练习,给学生留下一些精神的东西)附:相关材料(一)介绍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是大都(今北京)人。
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二)概述《西厢记》的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