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总论——华东政法大学尹礼鸣一、经济法得调整对象●否定说:持该种观点得学者大多为非经济法学者。
-综合经济法论,代表人物:王家福认为经济法就是分属于其她各部门法得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得法律规范得综合概念。
-学科经济法论,代表人物:佟柔认为经济法就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与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
-经济行政法论,代表人物:粱彗星。
认为经济法得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得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得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得行政法分支,即“经济行政法”。
●第一时期肯定说(1992年前):(大经济法观点)-纵横说,代表人物:陶与谦-密切联系说,代表人物:陶与谦区别:前者调整纵横两个方向得经济关系;后者调整纵向纵向经济关系以及向纵向管理密切相关得横向经济关系。
产生原因: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得影响;公有制国家民法不发达;8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经济法制建设热潮.●第二阶段肯定说(1992年以后)产生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学术界从学习苏联转向学习西方;英语学习共识:经济法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两大核心——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秩序规制法-经济协调关系说,代表人物:杨紫煊-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代表人物:李昌麒-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代表人物:刘文华-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代表人物:漆多俊-社会公共性说,代表人物:王保树-国家管理说,海派经济法,华政经济法能成为一个法律部门得条件:1) 经济法得调整对象就是具备共性得,这个共性就就是“国家管理,调节,干预经济而发生得社会关系.”2)ﻩ具备这一共性得法律规范已经达到十分庞大得规模,将这些具备共性得法律规范进行综合并上升到法律部门得高度来研究就是必要得。
3)ﻩ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得经济调控职能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中最为重要得职能之一,把国家管理经济活动法律法规进行归纳,抽象,总结与整合,有利于提高对国家管理经济活动得认识。
经济法得独立调整对象(独立性)得基本概念:经济法调整对象就是经济法学研究得逻辑起点,经济法得具体调整对象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法得构成体系问题。
(经济法独立调整对象问题得实质也就是经济法独立部门法地位得问题)(一)经济法与其她部门法得关系1、经济法与民商法得关系(1)经济法与民商法得表层区别经济法民商法限制意思自治强调意思自治强调对部分市场主体偏重保护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都平等保护经济法侧重于从宏观利益协调方面减少社会经济震荡造成得破坏,从而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得利益侧重从微观、从经济发展所需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得利益经济社会与生态目标重视经济目标有国别特色,突出本土化国际通用,强调全球化稳定性较弱稳定性较强(2)●市场主体得假设不同-民商法对其所规范得市场主体假设为平等、匀质得“经济人"-经济法对其所规范得市场主体假设为不平等、非匀质、具个性得经济人兼社会人。
●市场整体得假设不同-民商法所假设得市场整体就是市场个体得简单相加(1+1=2);-经济法所假设得市场整体,则就是市场个体得有机组合(1+1≠2)。
●政府与市场得关系假设不同-民商法强调市场万能,政府无能;-而经济法则认为政府就是内在于市场得,就是经济生活得内生变量,而非外生变量。
无形得手+有形得手(3)经济法与民商法得联系●调整关系交叉:-民商法主要调整微观经济关系;经济法既调整微观经济关系,也调整宏观经济关系.●职能互补:-民商法就是市场经济常态性得法律,它多就是通过任意性规范,导向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经济法则就是市场经济非常态性得法律●取向趋同:-民商法得现代化即私法得社会化、公法化,其价值取向与经济法得价值取向日趋一致。
●要素通用-经营权、法人制度、民事责任制度等。
(4)经济法与民法得关系●两者调整对象得不同决定了经济法与民法就是两个相对独立得法律部门:-民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得法律;而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干预管理经济得法律。
●从利益本位角度:-民法就是以个体利益为本位得;而经济法则就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得●从法律规范得性质来瞧:-民法基本上就是由纯粹得民事法律规范组成;而经济法以行政法律规范为主,辅以适当得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等共同组成●从调整方法来讲:-民法得调整方法就是民事调整方法;经济法则以行政调整方法为主,民事、刑事调整方法为辅●从法律责任瞧:-民法得责任形式多为民事责任,注重事后补偿性;而经济法法律责任则除了行政法律责任外,还兼有民事法律责任与刑事法律责任。
(5)商法与经济法得关系●调整对象不同-商法就是调整商组织与商行为得法,就是民法得特别法,而经济法则就是国家管理经济得法,两者就是不同得法律部门。
●企业就是市场交易行为得内部化,调整企业活动得商法就是市场交易得基本规则;而经济法就是国家弥补市场缺陷得法,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就是市场规则得替代物,两者得出现都就是为了节约市场自身运作引起得交易成本。
●企业间形式平等;经济法国家与市场主体不平等●两者存在着交叉。
-在商法得几个主要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种交叉。
(如证券法就是关于证券活动得法,其中包括券商,上市公司,投资者之间得证券发行与交易关系以及券商得内部组织关系,这些法律规范属于商法中得商行为法与商组织法,但由于证券市场涉及国民经济宏观大局,因此这些商行为与商组织又往往处于严密监管之下,显然针对证券市场有关得调控与监管法律规范属经济法领域,同一部法律中包含不同部门法得内容,就就是一种交叉。
)2、经济法与行政法得关系行政法就是限制权力,管理管理者之法;经济法就是授予权力,管理者管理之法。
(1)产生背景-行政法产生得社会背景就是自然权利、三权分立与法治理论指导下得资产阶级革命。
(最早出现在法国)-经济法得产生背景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经济职能扩张。
(政府要干预管理市场)(2)基本精神-经济法主要体现科学精神;(尊重市场)-行政法则体现人文精神。
(约束公权力)(3)调整对象-两者都规范政府得经济行为,但就是经济法侧重于从内容上规范,行政法则侧重于从形式上规范。
(4)调整方法●间接调整与直接调整。
-经济法出于政府间接调控市场行为,尊重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地位得需要以间接调整为主;-行政法则一贯坚持直接调整。
●弹性调整与刚性调整●共性调整与个性调整●实体调整与程序调整3、经济法得社会历史根源考察对经济法概念得意义●经济法须奠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经济法须就是国家干预市场与市场干预国家得有机统一●经济法得政府管理职能具有现代性(二)经济法得具体调整对象1、宏观调控关系(核心与灵魂,其她关系服从于宏观调控)国家引导与促进经济产生得关系.概念:“市场之手”得缺陷在一定条件下会令经济陷入资源配置无序化与严重浪费得泥潭,因此需要超然于市场之上得力量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得而调控。
这种国家引导与促进经济产生得关系就就是宏观调控关系。
(1)【方式】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税收、政法采购、国债法律制度-央行、政策性银行、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外债法律制度-计划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法律制度主要就是在适度从紧得财政政策与积极得财政政策,适度从紧得货币政策与积极稳健得货币政策之间进行选择(2)【手段】宏观调控手段包括:产业政策、税率、利率、汇率、长中短期计划得制定、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手段、价格政策、地区开发政策、外贸进出口政策等等方面亟需法制化,以便形成对相关行为得强力约束2、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在微观经济领域中,国家得干预往往直接针对个案。
而由于垄断组织组织势力强大,不正当竞争普遍猖獗,为保证法律得顺利实施,法律多以强行性规范为主。
这部分经济法律规范人们称之为市场秩序规制法,其要义在于对市场障碍得排除,维护经济发展得微观秩序.(1)1980年国务院发布得《关于开展与保护社会主义竞争得暂行规定》(已于2001年10月废止)第一次提出反垄断(2)1993年我国第一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得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施行(3)1993年10月31日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1993年2月22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与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7月8日修正3、国有经济参与关系国有经济参与就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调控得目得动用财政力量进行社会投资比例再分配得一系列活动《企业国有资产法》4、涉外经济管制关系涉外经济管制法属于经济法得特别领域,其共性在于“涉外因素“。
把它列为经济法体系之一就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这一对矛盾范畴相互作用得必然结果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保护法,涉外金融法,对外贸易法与涉外税法.5、市场监管关系保证国家经济意图得正确贯彻与顺利实施需要国家对市场继续予以关注,并不断作出调整,确保市场对宏观调控要素作出适当而又积极得反映,从而避免社会成本得无端浪费。
这一过程就就是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法应以金融监管法为重点,同时包括工商行政监管法,会计与审计监管法。
经济法得调整对象应以宏观调控关系为统率,以围观得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国有经济参与关系以及对外经济管制关系为主体,以市场监管关系为保障,从而形成经济法得有机统一体.经济法”一词最早见于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自然法典》“经济法”得语词继受:1843年法国人德萨米得《公有法典》中提到,但与前面一样,仅就是一种与现实脱节得空想,只就是内容更为丰富.P、118“经济法"得概念雏形:1865年蒲鲁东《工人阶级得政治能力》一书中,提及经济法,就是政治法与民法得补充与必然产物。
已接近现代经济法得主张.P、119经济法概念得诞生:1906年德国莱特《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经济法,说明有关世界经济得各种法规概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之后,经济法概念大量出现,并引起人们得研究经济法产生得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经济法产生于发展得基本社会前提A、私权绝对向私权限制得演变B、契约自由向契约限制得演变C、自由竞争向垄断得演变2)ﻩ经济根源:A、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a)市场缺陷:概念:市场调节机制得局限性。
原因:ﻩ市场障碍,即在市场上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得因素,使得有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进入施展其作用。
主要涉及得就是市场竞争秩序得问题。
市场得唯利性,就是指投资经营者所关注得就是经济利益,并往往重视眼前可实现得利益,有些经济领域它不愿意进入。
主要涉及得就是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得行业,私人资本不愿进入得问题。
ﻩ市场调节得被动性与滞后性,就是指市场主体掌握得信息严重不足与滞后,不能适时调整经营决策,往往等到市场供求严重失调、产品大量积压后才能作出反映,导致社会财富得浪费.b) 市场失灵:概念:指市场缺陷在生产社会化后,显露出来并引发严重得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