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八步区就业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扎实地开展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管理等就业帮扶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易地扶贫搬迁户调查情况20xx年5月,我区对易地扶贫搬迁2746户13408人进行劳动力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培训情况等。

全区实现转移就业人数共3730人(其中:单位就业1235人,个体经营831,灵活就业等其他自主就业1645人,公益性岗位19人);暂未就业有转移就业意向人数共1070人(其中:县内转移508人,区内转移121人,跨省区转移290人,自主创业151人);暂未就业无就业意向人数共551人(其中:无技能246人,年龄大176人,无就业愿望129人);有培训意向人数共计224人(其中:两后生技能培训29人,参加技能培训195人)。

(二)做好“送政策、送岗位”工作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搬迁户情况,搭建用工单位与搬迁户劳动力的供需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对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移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并印制岗位信息表、就业微信公众号发放到每个搬迁户手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赴企业就业的移民劳动力与企业对接,与人才市场对接,掌上了解区内企业招工信息,促进上岗就业。

20xx 年3月,我区印制4000多份就业招聘信息宣传单发放到八步区的6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2746户贫困户手中,使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更快更便捷了解本辖区内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8月份发布贺州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招工信息及其他适合异地扶贫搬迁户的岗位信息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区直单位、贫困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和帮扶联系人,积极宣传、广泛动员贫困劳动力,特别是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到该公司就业,以及推荐到其他适合的岗位就业,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三)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创业。

一是鼓励易地移民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

充分发挥我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作用,对缺少技能、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和有就业创业培训需求的搬迁户劳动力,采取长班短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截至9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42人;开展保育员职业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50人。

二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就业渠道,在八步区人力资源市场开设独立窗口办理国家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支持大众创业。

(三)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1.为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我中心下发《关于做好就业扶贫车间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贺八人社发〔20xx〕37号)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就业扶贫车间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的,在1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6个月、给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不低于6000元劳动报酬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经过对各乡镇(街道)推荐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核查,目前为止已对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扶贫车间认定,下一步将申请资金给予企业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2.根据《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贺州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贺州市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工作的通知》(贺人社规〔20xx〕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民工创业就业扶持工作,鼓励农民工,特别是异地扶贫搬迁户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落实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政策。

目前已有5家企业申请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宣传及审核认定工作。

(五)做好宣传工作。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放招聘信息宣传单、张贴招聘信息海报,全面发动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有培训意愿的,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对就业困难的,实施重点帮扶,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促进就业创业。

二、存在问题1、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需求群体,但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整个移民的比例较小,大多是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缺乏生产技能和实用致富技能,自身劳动力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安排就业比较困难。

2、到八步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的人员皆来自各乡镇各行政村的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培训地点在八步区,距离相对较远,因交通、食宿等问题他们难以负担,所以参加培训的时间有限,能完成并通过考试取得证件的时间就需要更长。

另外职业技能考试难度逐渐提升,对于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贫困人员来说,通过考试的难度更大。

三、对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1、全力推进就业创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易地扶贫创业就业,对吸收安置移民就业的企业进行贴息支持。

同时还要继续落实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对扶贫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

鼓励移民就地参加地方农业生产劳动。

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的扶持力度。

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扶贫对象就业。

2、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目前下达的每年就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公益性岗位。

针对易地搬迁移民中大龄、身有残疾下岗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夫妻双下岗双失业人员等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易地搬迁移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笔者通过到贵州省独山县移民局、各镇村以及各易地扶贫搬迁点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如下:一、调研的基本情况截止2020年7月,独山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实际搬迁743户3229人,全部采取限价房及政府安置房进行,安置在15个不同小区。

笔者实地走访了福林铭城、城市之星、中央城、盛源国际、紫薇城等5个安置点,共计移民户171户831人,其中入住116户562人。

通过了解,搬迁户中大部分外出(省外)务工,一部分在独山打零工,一部分还在家务农或待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目的是就是把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等地区的人民群众搬迁到更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将扶贫和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的目标,独山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以搬迁群众实现“三心、三有、三房、一满意”为工作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一)科学选择安置方式,奠定后续发展保障。

通过采购限价房、新建安置房以及政府安置房的合理安置,移民群众无一户因搬迁而负债,部分移民还节余大量后续发展资金,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2020年,进城安置743户,共有552户节余有不同数额的后扶资金,约3000余万元。

(二)建立新型集体经营机制,“三地”开发助力搬迁。

由县林业投资开发公司牵头,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等扶贫政策,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移民户合作模式,共同管理经营移民“三块地”,增加移民收入,解决后顾之忧。

(三)以岗定搬、以产促搬,破生活保障难问题。

以解决搬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为目的,采取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产业集群促进搬迁进度,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一是摸清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县城公益性岗位等需求底数,积极推荐安排移民就业,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安置台账;二是结合搬迁户就业需求意愿登记台账,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有效开展移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多渠道保障搬迁户1户1人以上就业,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2020年,我县城镇安置率达93%,搬迁户共有劳动力 2544人,实现就业1404人。

(四)以群众意愿“定”安置地点,破“穷窝”难挪问题。

坚持群众自愿、思想引导,绝不强迫的原则,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

一是问需于民。

通过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等方式,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认真聆听群众的疑惑和困难,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及时调整安置地点;二是拎包入住。

针对搬迁贫困户自主装修找不到人,购买材料找不到门的问题,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及时召开联席会议,为委托装修的搬迁群众联系装修公司,对搬迁户的房屋进行简装,让搬迁群众可直接搬迁入住;三是嵌入式安置方式,激发脱贫潜力,促进小区和谐。

移民户嵌入到不同小区进行安置,以强带弱,搬迁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激发脱贫潜力;建立原住居民与移民互帮互助机制,积极参与小区物业管理等,促进小区和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搬遷户中大部分能实现一人以上就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底数不清,存在就业精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搬迁户的安置中,落实“五个三”要求还不够精准细化,工作停留在一般的方案制定、未来谋划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和对策措施。

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精准落实不到位,搬迁户档案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完善等现象。

有的不是以岗定搬、以产促搬,未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台帐、未与相关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能够提供给搬迁群众的公益性岗位底数不清、总量不足。

(二)搬迁户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还存在就业难等情况。

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搬迁户中,由于年龄较大,缺技术、资金等原因,只能在家待业,还存在已经搬入县城居住,但是由于没有收入,只能回家务农能现象。

(三)对搬迁户的就业情况缺乏跟踪服务。

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搬迁户中,虽然已经找到工作,也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但是收入低,不能实现养家糊口。

但是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往往重视未得到就业的搬迁户,存在实现一户一人就业后就放任不管等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跟踪服务,使得贫困户的再发展难以实现。

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一)加强与县域企业的合作,摸清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底数。

相关部门再次对全县各园区(镇)、企业等可提供岗位数进行调查统计,全面摸清就业岗位底数;同时再次摸清搬迁户的就业意愿等情况。

按照每个易地搬迁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标准,综合岗位条件、劳动力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域性划分确定易地搬迁人数,并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

县人社部门针对搬迁劳动力特点发掘就业岗位,引导推荐就业,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范围和空间。

(二)进一步建立完善针对搬迁户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

据笔者了解,独山县有关部门在各个移民安置点设置了就业服务中心,也对搬迁户的就业需求进行了登记,但是缺乏精准性,没有分类型对搬迁户进行培训和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