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区角活动

大班区角活动

大班区角活动
“旋风陀螺”案例分析
背景:
活动区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场所和学习空间,也是幼儿园在教改中尝试的一种游戏活动形式。

在实践中,我们的活动区非常的美丽,但它形同摆设,供幼儿操作的太少,而且都是老师设定的,已经失去了“活动区”真正的含义,完全不能真正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与兴趣。

陀螺区的开设来原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有一次,孩子们吵闹得厉害,我随机拿出包中准备送给儿子的礼物——陀螺,由于陀螺是带电光的,小朋友们立刻就安静下来了。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陀螺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引来了一大批孩子的关注,第二天开始,各式各样的陀螺陆陆续续地进入到了班级。

于是陀螺区就这样产生了,陀螺区的活动也因此而引发了。

系列活动案例
一:带陀螺
区角活动开始了,只见露路,帆帆几个小朋友开始在地上玩起了自己带的陀螺。

地上有些脏,也有些潮湿,于是我搬了一张大的桌子过去,笑着道:“蹲着多累啊!如果在桌子上玩就不那么累了,你们试试。

好,好,好!这样我们的陀螺就不脏了。

”孩子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开始把桌子一摆,玩了起来。

露露又想到:“吴老师,明天我们还想玩,这个桌子可不可以就放这不拿掉?”“那好,我们就把这个角留下来,把他打扮一下,变成一个陀螺角好吗?”“好,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道。

只见他们一会儿拿纸,一会儿拿笔,一会儿又来拿透明胶,当区角活动结束时,他们的区角已经布置成功了,一张桌子,上面有三个盒子,放着他们自己带的陀螺,每个盒子上画着不一样的图案,墙上张贴着许多他们画的陀螺,吸引了全班的小朋友的注意力。

(简析:教师尊重了孩子的要求,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当孩子们在地上玩时,教师搬来了桌子,把讲卫生的要求转化为了幼儿自身的需要,当幼儿要保留桌子
时,教师提出了建议。

孩子们模仿教师的方法创建了陀螺区。

这是孩子们自己创设的区角,每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


二:变陀螺
不知什么时候建构区的一筐花形玩具转移到了陀螺区。

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把花形玩具当陀螺在地上转,我一看,我提供的陀螺材料被遗弃在了边上,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新杰作。

“谁想出的好办法啊?”“是我雷彤呗!”“你们真能干”。

过了一会儿,地上的陀螺琳琅满目,转起来漂亮极了,五花八门的组合陀螺放满了一桌,可称得上是陀螺展览,有大的,有小的,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可见下了一番工夫,动了一番脑筋,此刻的我惊叹他们的智慧。

(简析:在孩子创建的陀螺区,教师提供的材料被遗弃在了一边,但教师没有干预的行为,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建构区材料的移位,体现了活动环境的民主性及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为幼儿的再次创造提供了精神食粮。

教师的赞赏更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想象如放飞的鸽子自由翱翔。

三:赛陀螺
比武大赛开始了,两个孩子手中分别拿了一个大个子与小个子开始转。

“大个子转的快”,“小个子转的快”他们大声的呐喊着。

突然当大个子碰到小个子时,小个子“啪”的一声就倒下了。

这时两队孩子开始吵起来了,“大个子不可以碰小个子,碰了就输了?”“小个子自己碰过来的”。

我找了个非常小的陀螺,建议让小个子与小不点儿比一比,结果小不点儿被小个子打败了。

小朋友们于是就推理了,找了个更大的大胖子与大个子比,结果大个子输给了大胖子。

于是小朋友们明白了原来有更大的大力士,有更小的小不点,什么都是相对的。

(简析: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矛盾时,教师没有及时干涉介入,而是选择了观察和等待,找出了问题症结。

同时教师并没有正面评价协调他们的矛盾,而是针对问题症结采用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一个小不点与小个子比赛,即使原来输的一队有了成功感,又产生了新的知识点,使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为再次的生成活动打开了通道。


例分案析:
“好玩的陀螺”是在我的引领下,幼儿自发生成的一个区角,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片断,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在实践中我感悟到:活动区的定位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要突破陈规,渗透更多孩子日常兴趣点的内容。

让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的自主活动区。

让活动区更“活”。

一、师生互动,设置区域
要发挥活动区的生成性功能,前提在于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

因此,在设置活动区时,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及时把握幼儿的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1、捕捉兴趣点,充分挖掘活动的内涵。

从真正意义上讲,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为孩子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支持、帮助、促进孩子充分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们通常需要对孩子的“学”进行预先的假设。

但是,孩子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等都是极为多样化的,只知照计划实施,便会走“老路”,束缚和阻碍孩子的学习潜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孩子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富含学习价值的信息,把握核心目标,及时调整并充分利用,保证孩子的兴趣点成为教育的新资源。

2、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进幼儿认知建构的主动性。

幼儿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爱提许多奇怪的问题。

在这许多的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索的问题中,隐含着许多教育所要达成的价值的目标。

教师应支持幼儿的这些地方,并从这些问题、事物入手,将之扩展成为幼儿区角活动的内容。

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预想的也应转化为幼儿自已的需要,这样,由幼儿所引发的区角活动才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二.教师参与,支持扶助。

1、支持,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幼儿的自主学习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作保证的。

“多给幼儿一点自由社会问题,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们也知道在活动中,尤其是区角活动中应怎么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在“陀螺区”的活动中,我终于领悟到了这样一个简单却管用的方法:“教师退后一步”。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往后退,而让幼儿走在前。

正是因为这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了相当多的自由空间,得以进行自主的学习。

如:在幼儿的自由探索阶段,教师基本做了一个“旁观者”,让幼儿
充分探索:在材料准备上,让幼儿充分参与、自制;操作过程中,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充分尝试等等。

2、积极参与,及时反馈。

在活动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进行探索,获得新经验。

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映。

提供适时、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使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在“教育要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等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要朝着由原来的教师预设向师生共同建构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