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
罗卫红洪积庆周锦红王一琦陈播李慧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是自主创新战略下实现技术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切实可行的技术赶超方式。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70年代的韩国,都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成功。
它们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l:5~l:81,这使它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本文在课题调研、年鉴数据和高新企业数据2分析基础上对浙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浙江省技术引进的概况
2007年,浙江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共计15.76亿元,其中引进设计、图纸、工艺配方、专利支出为7.53亿元。
同年,浙江共办理技术引进合同登记543份,涉及金额4.37亿美元,其中技术费3.99亿美元,设备费0.38亿美元。
目前浙江技术引进以专有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
2007年,专有技术金额与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金额的占比分别为43.1%和40.4%,“重硬件轻软件”的局面有所改观。
技术引进来源保持多元化,日本、美国、欧盟为浙江重点合作地区。
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是近年技术引进的主要行业。
外资企业仍然是浙江技术引进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技术引进也有大幅增长。
2007年,浙江外资企业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224份,占全年总金额的45.9%;民营企业占同期金额的24.5%。
浙江技术引进的重点大项目中,外资企业与海外母公司间的技术转移占了很大比重。
2007年浙江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前10位项目中有6个项目是由外资企业引进的,且其技术来源全部是海外的合资母公司。
二、浙江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现状评价
近年来,浙江企业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意识有所加强,消化吸收投入与技术引进费用之比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成功企业,以往“重引进、轻消化”的局面有所改观。
诺力机械等企业在经历国际反倾销调查后,再创新意识明显提高,更为重视通过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富通集团在研制光纤预制棒时,为了保证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卖掉了房产,先期投入了项目研发经费1000万元,后续又为该项目共投入1.5亿元研发经费,最终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杭汽轮、杭氧经过长期的技术追踪与消化吸收,最终成为工业汽轮机和大型空分设备研制领域的领先企业。
温州的江南阀门有限公司以及义乌的三鼎织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将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有机结合,快速提高了自身技术能力。
新安化工则在省科技部门的牵线下引进俄罗斯国家元素化学与技术研究所未商业化的工艺包后,凭借自身强大的工程技术能力,实现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在有机硅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总体上来看,浙江众多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并取得了积极的再创新成效。
通过课题问卷调查、以及对年鉴数据和高新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发现浙江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现状基本如下。
1、企业对消化吸收认识到位,动机明确。
根据问卷调查,90.24%的企业认为自己开展消化吸收活动的动机是“为了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另有12.14%的企业是“为了破解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选择“为了模仿开发”和仅为了“更好使用”作为消化吸收动机的企业比例较小。
有63.81%的企业认为自身开展消化吸收的动力较强,另有16.67%的企业认为自身
1根据韩国学者崔享燮《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开发》所做统计,1963年日本机械行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为3:1.4,化纤业为8.1:1,冶金业为11.0:1,电气业为10:1,整体综合比例为4.9:1。
日本在1958-1967年间共引进8150项技术,韩国在1968-1977年间共引进技术2135项,其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大致为1:5到1:8。
2课题调研由科技厅组织,于2008年共发放675家企业,有效回收420家。
高新企业数据来自于科技厅2006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统计调查数据,共涉及2117家高新企业,其中存在技术引进活动606家。
消化吸收的动力很强。
2、消化吸收投入比例逐年快速提高,居全国前列。
2007年浙江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共计15.76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9.71亿元,消化吸收投入与技术引进费用之比为0.62。
这较2000年0.04的投入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八年中,浙江技术引进经费呈上下波动状态,但消化吸收投入基本上逐年提高,其消化吸收投入比例则大幅提升,特别是在2004年开始投入比例呈现出加速提升的势头。
图1 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投入比例变化趋势
虽然浙江的技术引进规模与上海、天津和江苏等省市存在差距,但其消化吸收投入占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例居于全国前列。
以2007年为例,浙江消化吸收投入比例为0.62,超过江苏的0.41,更高于其他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相仿的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省(市)。
3、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消化吸收投入比例高于外资企业。
浙江各类型企业间消化吸收投入比例存在着较大差异,内资企业要普遍好于外资企业。
根据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内资企业消化吸收投入比例为0.75,而外商投资企业仅为0.28。
内资企业中,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比例达到2.57,私营合伙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也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 1.67和1.18。
私营独资企业消化吸收投入比例最低,仅为0.20。
而其他类型的内资企业约大都在0.5-0.9之间。
4、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明显。
通过对606家2003-2005年间存在技术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微观数据分析,发现技术引进企业的累计新产品开发数、累计专利申请量和累计专利授权量等方面明显高于全省高新企业基准绩效,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有效提升引进企业的创新绩效,有助于企业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开发,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投入比例越高的样本企业组在专利和发明专利方面表现越突出。
表1 不同消化吸收投入比例的高新企业创新绩效比较
近年来,浙江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工作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整体消化吸收投入依然不足。
存在技术引进的高新企业样本中,有44.55%的企业未产生消化吸收费用;另外还有32.01%的企业消化吸收投入比例小于0.6,两者合计占总数的76.56%。
而且,技术引进规模较大的企业投入比例过低,影响浙江整体的消化吸收投入。
年均引进经费小于50万元的企业平均消化吸收投入比例1.19,介于50至500万元的企业投入比例为0.56,而高于500万元的企业平均投入比例为0.36。
其次,企业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不足。
调研发现,企业面临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自身技术吸收能力不强。
问卷调研中企业认为“投资成本高”(52.62%)、“周期较长、风险过大” (44.76%)、“公司人才储备不足”(37%)和“技术储备不足”(37%)是阻碍企业开展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主要因素。
再次,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环境不健全。
问卷调查发现,企业对“技术市场不健全”(37.62%)、“缺乏外部技术支持机构”(31.19%)、“市场对再创新产品接受程度低”(28.33%)、“当地技术人员流动不足”(26.90%)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20.95%)等外部制约因素反映较为强烈。
三、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依靠单一政策措施来实现。
应该采用“高层次引进、系统化吸收、开放式创新、多渠道扩散”的提升模式,通过系统的政策举措,实现浙江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层次引进”是指重视引进技术的技术势差,引进技术相对于国内技术具有明显的先进性,技术引进选择具有前瞻性,注重从国外高端技术源直接获取未商业化的前沿技术。
“系统化吸收”是指通过帮助企业解决人才、资金和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能更充分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高对引进技术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使引进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更为明显的提升。
“开放式创新”是指通过丰富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企业技术联盟,发挥公共创新载体作用,提高企业再创新过程中与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创新要素的合作,提高企业再创新的效率。
“多渠道扩散”是指积极营造再创新产品销售和再创新技术直接转让的良好环境,探索政府参与涉及共性技术的再创新成果的扩散,促进再创新成果与技术的流通与扩散,遏制企业的重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