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的基本特性一、燃气的密度和相对密度1. 密度燃气一般为混合气体,混合气体密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ρm——混合气体密度,kg/m3;ρi——混合气体各组分的密度,kg/m3;Vi——混合气体各体积组分,%。
2. 相对密度相对密度过去称比重,是指该物质的密度与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
对于气态燃气来说,相对密度是气态燃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一般用S表示)。
S>1表明该燃气比空气重,S<1表明该燃气比空气轻。
对于液态燃气来说,相对密度是液态燃气密度与纯水密度的比值(一般用D表示)。
D>1表明该液态燃气比水重,D<1表明该液态燃气比水轻。
几种常用燃气的密度和相对密度见表1-2。
表1-2 几种常用燃气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燃气种类密度/(kg/m3)相对密度天然气0.75~0.80.58~0.62焦炉煤气0.4~0.50.3~0.4液化石油气(气态)1.9~2.51.5~2.0沼气0.85~1.10.66~0.85轻烃气3.0~3.62.3~2.8二甲醚2.0~2.21.55~1.7二、燃气的含湿置在燃气储存、输送等过程中,湿燃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将发生变化,而干燃气的含量却保持不变。
如果以干空气为标准来衡量水蒸气量的多少,那将给计算带来方便。
湿燃气中1kg干燃气所夹带的水蒸气量(以克计)称为湿燃气的含湿量,以符号d表示,单位为g/kg干燃气,即式中Mzq——1kg湿燃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Mg——1kg湿燃气中所含干燃气的质量。
显然,(1+0.001d)kg湿燃气中含有1kg干燃气和0.001d kg水蒸气。
三、燃气的露点饱和蒸汽经冷却或加压,立即处于过饱和状态,当遇到接触面或凝结核便液化成露,这时的温度称为露点。
对于气态碳氢化合物,与饱和蒸气压相应的温度也就是露点。
例如,丙烷在3.49×105Pa压力时露点为-10℃,而在8.46×105Pa压力时露点为+20℃。
气态碳氢化合物在某一蒸汽压时的露点也就是液体在同一压力时的沸点。
碳氢化合物混合气体的露点与混合气体的组成及其总压力有关。
在实际的液化石油气供应中,由于碳氢化合物蒸气分压力降低,因而露点也降低了。
露点随混合气体的压力及各组分的容积成分而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力增大,露点升高。
当用管道输送气体碳氢化合物时,必须保持其温度比露点高5℃以上,以防凝结,阻碍输气。
四、燃气的热值1m3(标准状态下)燃气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气的热值,单位为kJ/m3。
对于液化石油气,热值单位也可用kJ/kg表示。
热值分为高热值和低热值。
高热值是指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而其中的水蒸气以凝结水状态排出时所放出的热量。
低热值是指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但烟气中的水蒸气仍为蒸汽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
显然,燃气的高热值在数值上大于其低热值,差值为水蒸气的汽化潜热。
燃气的热值可按下式求出。
式中QL——燃气的低位热值,kg/m3;Vi——燃气中各组分的体积,%;qi——燃气中各单一组分的热值,kJ/m3。
五、着火温度和爆炸浓度极限1. 着火温度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在没有火源作用下被加热而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温度(又称自燃点)。
甲烷性质稳定,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着火温度较高。
即使是单一可燃组分,着火温度也不是固定数值,与可燃组分在空气混合物中的浓度、混合程度、压力、燃烧室形状、有无催化作用等有关。
工程上实用的着火温度应由试验确定。
在大气压下一些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着火温度见表1-3。
由于试验条件不同,其数值也可能不同。
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的着火温度要比表中的数值略低50~1OO℃。
2. 爆炸浓度极限(又称着火极限)在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如燃气浓度低于某一限度,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散失的热量,无法维持燃烧爆炸;当燃气浓度超过某一限度时,由于缺氧也无法维持燃烧爆炸。
前一浓度限度称为着火下限,后一浓度限度称为着火上限。
着火上、下限又称爆炸上、下限,上、下限之间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范围。
常见燃气的参考爆炸浓度极限见表1-4。
表1-3 一些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着火温度气体名称着火温度/℃气体名称着火温度/℃测得最小值测得最大值测得最小值测得最大值氢530590苯720770一氧化碳610658甲苯660660甲烷645850硫化氢290487乙烷530594乙烯510543丙烷530588炼焦煤气640640丁烷490569含二氧化碳页岩气700700乙炔335500表1-4 常见燃气的参考爆炸浓度极限(体积比)爆炸浓度极限天然气焦炉煤气液化石油气沼气轻烃气二甲醚下限/%5.O4.51.78.81.33.4上限/%15.035.89.724.48.517.0六、水化物1. 水化物的生成条件如果碳氢化合物中的水分超过一定含量,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水能与液相和气相的C1、C2、C3和C4生成结晶水化物CmHn·xH2O(对于甲烷,x=6~7;对于乙烷,x=6;对于丙烷及异丁烷,x=17)。
水化物在聚集状态下是白色的结晶体,或带铁锈色,依据它的生成条件,一般水化物类似于冰或致密的雪。
水化物是不稳定的结合物,在低压或高温的条件下易分解为气体和水。
在湿气中形成水化物的主要条件是压力及温度。
同时,杂质、高速、紊流、脉动(例如由活塞式压送机引起的)、急剧转弯等因素也会对水化物的形成有影响。
如果气体被水蒸气饱和,即输气管的温度等于湿气的露点,则水化物即可以形成,因为混合物中水蒸气分压远超过水化物的蒸气压。
但如果降低气体中水分含量使得水蒸气分压低于水化物的蒸气压,则水化物也就不存在了。
高压输送天然气并且管道中含有足够水分时,会遇到生成水化物的问题,此外,丙烷在容器内急速蒸发时也会形成水化物。
2. 水化物的防止水化物的生成,会缩小管道的流通断面,甚至堵塞管线、阀件和设备。
为防止水化物的形成或分解已形成的水化物有如下两种方法。
(1) 采用降低压力、升高温度、加入可以使水化物分解的反应剂(防冻剂)最常用来作为分解水化物结晶的反应剂是甲醇(木精),其分子式为CH3OH。
此外,还用甘醇(乙二醇)CH3CH2OH、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作为反应剂。
醇类之所以能用来分解或预防水化物的产生,是因为它的蒸气与水蒸气可形成溶液,水蒸气变为凝析水,降低了水蒸气的含量,降低形成水化物的临界点。
醇类水溶液的冰点比水的冰点低得多,吸收了气体中的水蒸气,因而使气体的露点降低很多。
在使用醇类的地方,一般装有排水装置,将输气管中液体排出。
(2) 脱水使气体中水分含量降低到不致形成水化物的程度。
为此要使露点降低到大约低于输气管道工作温度5~7℃,这样就使得在输气管道的最低温度下,气体的相对湿度接近于60%,达到LPG标准要求。
七、华白数在燃气工程中对不同类型燃气间互换时,要考虑衡量热流量(热负荷)大小的特性指数(即华白数),华白数一般用下式计算:式中QH——燃气高热值,kJ/m3;S——燃气的相对密度。
为了保证燃烧器具的燃烧稳定,华白数的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5%。
对于混合气体的华白数,分别计算出混合气体的热值QH和相对密度s,即可求出混合气体的华白数。
八、燃烧势内焰高度与离焰、回火和不完全燃烧工况密切有关,那就有可能得出一个反映内焰高度的指数来判定离焰、回火。
该指数称为燃烧势,并是燃气相对密度、燃烧速度的函数,而燃烧速度又是燃气化学组成的函数。
德尔布经过大量实验数据的整理,确定燃烧势的表达形式为:式中Cp——燃烧势;H、CO、CH4、CmHn——燃气中氢、一氧化碳、甲烷和碳氢化合物(除甲烷外)的体积成分;a、b、c、d——相应的系数; S——燃气的相对密度。
我国城市燃气分类标准中燃烧势可按下式计算:式中k——燃气中氧含量修正系数。
九、燃气燃烧的稳定性和互换性1. 燃气燃烧的稳定性以有无脱火、回火和黄焰的现象来衡量燃气燃烧的稳定性。
正常燃烧时,燃气离开火孔速度同燃烧速度相等,这样在火孔上形成一个稳定的火焰。
如果燃气离开火孔的速度大于燃烧速度,火焰就不能稳定在火孔出口处,而离开火孔一段距离,并有些颤动,这种现象叫离焰;如果燃气离开火孔的速度继续增大,火焰继续上浮,最后会熄灭,这种现象叫脱火。
相反,当燃气离开火孔的速度小于燃烧速度,火焰会缩入火孔内部,导致混合物在燃烧器内进行燃烧,破坏一次空气的引射,并形成化学不稳定燃烧,甚至会引起爆炸等危险,这个现象称为回火。
当燃烧时空气供应不足(如风门关小),不会产生回火,但此时在火焰表面将形成黄色边缘,这种现象称为黄焰,它表明燃气处于化学不完全燃烧状态。
但当过量增大一次空气时,火焰就缩短,甚至火从进气风门处冒出来,这也是常见的回火现象。
总之,脱火、回火、离焰和黄焰等现象,是与一次空气系数、火孔出口流速、火孔直径以及制造燃烧器的材料等因素有关。
2.燃气互换性任何燃具都是按一定的燃气成分设计的,即燃具通常只适用于一种燃气。
在一些情况下,即使燃烧器不需要重新调整,也能适应燃气成分发生的某些改变。
当燃气成分变化不大时,燃烧器燃烧工况虽有改变,但尚能满足燃具原有设计要求,那么这种变化是允许的。
但当燃气成分变化过大时,燃烧工况的改变使得燃具不能正常工作,这种变化就是不允许的。
一般的,设某一燃具以A燃气为基准进行设计和调整,由于某种原因要以S燃气置换A 燃气,如果燃烧器不加以任何调整而能保证燃具正常工作,则表示S燃气可以置换A燃气,或称S燃气对A燃气而言具有“互换性”。
A燃气称为“基准气”,S燃气称为“置换气”。
反之,如果燃具不能正常工作,则称S燃气对A燃气而言没有互换性。
应该指出,互换性并不总是可逆的,既S燃气能置换A燃气,并不代表A燃气一定能置换S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