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生品社骨干教师读书交流会讲稿(雷书枝)

品生品社骨干教师读书交流会讲稿(雷书枝)

在读书中积淀在实践中成长——品生品社骨干教师读书活动交流会阳信县水落坡镇雷家小学雷书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感到非常荣幸。

我曾经是个非常平庸而又自甘平庸的人,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庭的循环往复就是我人生轨迹的真实描绘。

从教好些年来我没有感到我有什么需要变化的理由,自我感觉借自己的满腹经纶应对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

然而有一天我感觉到我的确需要变化了,这一切始于我的女儿。

她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有一天问我唐诗,很简单我却说不全!我的心里感到剧烈地震动:我的孩子如此,我的学生不也如此吗?身为人母、身为人师而我将如何履行我的职责呢?现在孩子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孩子和学生的疑问和难题接踵而来,简直是铺天盖地,令我应接不暇,无处躲藏。

为此,我意识到,确实有改变自己的必要了,于是我开始读书: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高文的《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爱的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一本本有趣的书使我曾经的那些朴素的无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异常的兴奋。

我体味到了读书的愉快,领悟到了读书和知识的魅力,我开始读更多的书,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从中受益匪浅:在市、县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及优质课评选中,成绩优异。

过去总觉得那些离我很遥远、难以企及的事,事实上,只要脚踏实地去干,看似不可能的事是完全可能的。

有了思想,有了历程,在别人的眼里,我不同于以往,我自己内心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读书让平庸的我不再平凡。

随着参加这次全市《品德与生活(社会)》青年骨干教师读书活动,再加上我县对三名工程教师读书活动的推广,我抽出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如今我再次捧起这些教育经典,又重温了书中的教学实例,教学理论。

读这些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那些朴实的语言,书中的那些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滋润了我希望的田野,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对工作有了饱满的热情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一线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师,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我又该如何在我的课堂上实践?现在我结合自己这半年来的读书经历和课堂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收获:一、阅读中加深了对品生品社课程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在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社会对“品德”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热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则成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一综合课程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我清醒的认识到课堂要带给学生的鲜活的话题、开放的活动空间,教师要把课堂融教育于活动中,并展现出高超的授课艺术。

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而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

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经历,好多情况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开课,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较多的是老师的角度,没有真正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

即便是找了一段视频或图片,也是为了课热闹点,学生有话可说,易于学生交流。

体验讨论完后,也就是知识点的梳理和问题的记录了,又回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上,而很少或没有拿出时间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更没有及时地反馈。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才真正认识到自己以前开课的手段和方法根本不是创设情景,真正的情境创设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情境,反映生活中的人物、事物、矛盾和冲突,并能真实的去体验和解决,当面临困惑时,梳理好纠结的情绪,从中寻找合理的做法,践行学到的品德素养。

因此,真正的情景要来源于生活,亦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嵌入了教育者希望学生学习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二、思考中探讨品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就像一个铁塔,你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

因此教师需要高位思考。

正所谓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教师要学会高位思考,就要多读书,做一个会反思的智慧型教师。

这就给我们每一个品德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学会规划自我,并且要把长远的规划落实到每日的行动中,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专业意识与专业身份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系统。

通过本次读书活动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要想迅速成长需要这样的积累:第一、要学会撰写教育随笔,留下心灵的轨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

”这话也同样适合我们教师,从真实意义上说,教师的“真正的成长也是自我成长”。

学校搭建的一切平台都是外因,关键是老师自己的主动自学发展,这是内因。

作为一名教了十六年的老师,我十分理解教师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班主任。

我们很多人在透支生命,糟糕的是我们不懂如何偷懒。

工作的每个时刻都在紧绷,回家后便全线的瘫痪。

我们的确很苦,的确很累。

这种勤奋敬业精神可歌可泣。

但是,我想:如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疏于读书、懒于思考、拒绝写作,不仅会丧失教师的优势,而且我们将遗憾地看到我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忙碌碌年复一年之后,除了一些久积尘封的备课笔记本之外,忙碌辛苦的生活还会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和创新。

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生活,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撰写教育随笔,跳出窠臼,拓宽视野。

不可否认写作是苦的,但也是甜的。

写作的过程是不断总结人生经验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我的过程,更是不断体现教师的人生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经历多彩而积淀为厚重的过程。

做教育随笔可以帮助自己在反思中、学习中成长,“用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之行动”,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要多读书。

书籍可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延续文化的中介,是传承文明的桥梁。

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一本好书就是尘世间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

教师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尽可能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

读教育大师的书,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读教育法规,使自己健康成长;读教育改革的书,了解教育发展的方向;读教育理论的书,为自己成长找到支撑点;读教育期刊,把握教育的前沿。

结合理论,大胆尝试改革。

要知道,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是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

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

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以,让我们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由内而外的散发光泽。

在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

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第三、要有一颗爱心。

教育是爱的教育,有爱才有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是单纯的知识与技巧的传授;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有尊重与关怀,也就称不上教育。

善于并乐于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平凡而普通的世界里,学会享受生活的点滴,和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成长的乐趣。

例如在讲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学之间》一课的“火眼金睛找优点”这一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来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当大部分同学数着手指头搜索自己的优点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学生低头不语,当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想和同位交流自己的优点时,这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我没有优点,我找不到自己的优点。

”从他的语气和神态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卑和难过。

这时,同学们都回过头看着他,这位学生脸更红了。

我及时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手抚摸着他的头,把他领到讲台前,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帮雷浩天,帮他找找身上的优点,好吗?”(这位同学是我们班表现比较差的同学,好动,总是坐不住,作业做不好,打架闹事很多,只要和他搭边的事总没有好事,同学关系也不好,朋友也很少。

这是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

)“老师,雷浩天虽然学习不好,但他爱劳动!”“老师,雷浩天活泼机灵,跑步跑得快!”“老师,他是我们班最早学会骑电动车的人!”“他打扫卫生时从来不怕脏不怕累!”“老师,那次他捡到5元钱,他交给德育处王玉林老师了。

”听着同学们的表达,当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浩天,你看到了吗?这就是同学们对你的认可!你的优点可真多!雷浩天的头抬起来了,回到座位的脚步也是轻松的。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体验了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和睦相处,学生从中受到了品德教育,雷浩天也获得了集体给予他的温暖。

课堂上随即发生的新信息,教师及时抓住亦可当成教学资源。

试想如果我没在乎学生的感受,没有留给学生时间,直接告诉他:“坐下,自己再好好想想!”也就没有课堂的精彩表现。

真正尊重学生,站在儿童的视野,走进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品德修养。

第四、要力争使自己的每节课是真实有效的课堂。

我们的品生、品社是一门育人育德的重要课程,来不得半点虚假。

品生、品社课堂因真实而生动灵动,因真实而富有生命。

真实是品生、品社课堂的坚实根基。

而真实并不意味着回归生活原生态,让生活冲淡道德教育、丢弃道德理想,它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

真实的道德课堂或许不完美,但它真实而可爱,因缺憾而美丽。

我们应本着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努力让课堂变成学生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殿堂。

课堂应是知识的超市、是生命的狂欢、是能力的攀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并能够真实地得到知识,生命的个性在四十分钟里得到充分张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的课堂。

正是有了这段时间的读书,才让我有以上这样的刻骨铭心的认识。

“知识改变命运,书本成就人生。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智慧的启迪、宁静的知己、黑暗中的晨曦。

让我们尽情地徜徉于书海,坐拥书城,我们会领略到无穷的乐趣与奥妙,我们可以无愧地宣称:论物质,我一身清贫,两袖清风;论精神,我家财万贯,无比富有。

最能致远是书香。

巴丹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