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 I趣 g鞭| 舞| 霉 扣 民族唱法中 共鸣 的运用 摘要:在歌唱中,共鸣的运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 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了解到良好共鸣的获得是以好的气息做为基础的。歌唱者在学 习声乐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控制好气息;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唱法的共鸣;如何合理的运 用民族唱法的共鸣,这部是我们所有的民族唱法学习者应当研究的一个问题。学习声乐 的人大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过程,一名歌唱者良好共鸣的获得本人长时问 艰苦和枯燥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只有学习者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对共鸣腔体的熟练 运用,才能够有意识地把握人体各器官的调节和平衡。 关键词:民族唱法共鸣运用 植根于中国土壤中的民族唱法,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作为 我国特有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多年来经过了声乐工作者 辛勤的搜集与整理、继承与发展,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 人面前。同时更吸引了许许多多民族声乐爱好者,希望更多地了 解与掌握民族唱法的精髓。 民族唱法顾名思义就是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唱法。它是以民 族语言为基础,要求声音甜美、宽阔、明亮,行腔韵味具有浓厚的 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并伴以彤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民族唱 法的概念应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从广义角度上看,民族唱法是 包括了戏瞌、曲艺、民歌以及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 法。它是按照我国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与喜好创造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狭义角度上讲,我们现在常常能够听到的那些具有民族 风格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所使用的方法。由于民族唱法源于各 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此在演唱的形式、风格上都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现今的民族唱法除了是对传统唱法的继承和发展, 更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中很多科学的发声方法。 民族唱法正是拥有了上述诸多优点,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关注。但究竟该如何演绎它呢?民族唱法在演唱时是以真声为 主,当这种“真声”拥有了“共鸣”作为辅助,就会使声音更加优 美,更加具有歌唱性,不加修饰的“喊唱”是绝对不正确的。它不 仅会影响到演唱的效果,更会对演唱者的嗓音造成很大的伤害。 因此想要拥有动听且美妙的歌声,我们就必须首先要了解一下 歌唱的共鸣是怎么一回事。 一、好的气息是获得良好共鸣的基础 当我们谈到歌唱共鸣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到歌唱的“呼吸”, 或者称之为气息。在歌唱界有一个共识,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一 名歌唱者如果想要获得好的歌唱共鸣,那么首先要具备的先决 条件之一就是要具备好的歌唱呼吸。 画李世纲 歌唱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歌唱 中的呼吸比生活中呼吸的要更夸张,比日常说话中的呼吸要更 深、更长一些;其次歌唱的呼吸要随着乐句的长短,喜怒哀乐的 不同变化来适当变换呼吸的方式。因此说歌唱中的呼吸不同于 一般生理性的呼吸,它的运动是带有意识、目的和技巧性的。 歌唱者如何才能体会到歌唱中的呼吸呢?呼吸的支持力来 源于歌唱者吸进气后,吸气肌肉还能够继续工作,保持吸气状 态,使吸气肌肉与呼气肌肉产生对抗,这种对抗是胸腔中膈肌下 降造成的。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时,要始终保持住膈肌的下降 状态,直到一首歌曲唱完。要想对气息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就 要进行自然的吸气,并用放松与膨胀小腹的方法,而不是主动抬 胸扩张胸腔的办法。小肚子在一松一鼓时,横隔膜下降,胸腔底 部扩张,这样气就吸得深。由于把呼吸看作是一种被动行为,就 像手风琴的风箱,拉开风箱气就进去了,再往里一推气又出去 了。这说明气不是吸进去呼出来的,而是被压进去压出来的,从 而使气息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怎样理解民族唱法中歌唱的共鸣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者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 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其实“共鸣”一词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是指物 体因受到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声音传播到其它物体之上,从而引 起另一物体共振的一种现象。歌唱的共鸣通道像管乐,是一种管 状腔体的振动。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 过腔体振动而引起的共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 听的歌声了。而我们民族唱法中的共鸣就是指歌唱过程中,发声 的气息冲击声带,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周围的软骨,肌 肉和空气传递,使口、头、胸等人体腔内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 在民族唱法当中,共鸣产生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同时又 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1.从生理结构上分类。2.从共鸣运用的 ・140・
性质上分类。3.从共鸣的结构能否调节上分类。在这=三种分类方 法中仍有主次,最主要的也是我们要着力探讨的应是第一种。 从生理结构上分类,这也是根据人类本身存在的腔体分类。 由此可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在民族唱法中,这 三种共鸣技巧的运用是歌曲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头腔共 鸣(也称之为头声),它的共振区域包括鼻腔、鼻咽腔、鼻窦等。正 确的鼻腔共鸣歌唱者的头部会有震动感,因此声乐术语也叫头 腔共鸣。这种共鸣的特点是声音明亮、丰满、且极富穿透力,声波 在鼻腔及其上部彤成的头腔共鸣属于高泛音共振,所以歌声会 有高位置且透明辉煌。歌唱中如果缺少了这种高泛音共振,声音 就会沉重浑浊,而且听众与演唱者都会感到高音费力。其次,口 腔共鸣,它的共振区域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中音区的共鸣 主要是在口腔系统。它会使声音的音色明亮、清晰。由于口腔共 鸣靠前,减轻了咽喉的负担,喉头和声带等发音器官也得到了保 护。在较高的音区如果缺少了这种共鸣,就会使声音颤抖,出现 喉咙紧张的现象。口腔共鸣比较原始,歌唱者应当辅以其它共鸣 器官共同振动才能改善音色。最后是胸腔共鸣,它的共振器官包 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共鸣作用时,胸部有明显振动 感,它使声音浑厚有力,避免了声音单薄尖锐,紧张僵硬。胸腔共 鸣宽广深厚,一般多用于低音区,易于表达深沉庄严的情感。 除此以外,共鸣的形成还与演唱时的音色、音量和音高的控 制有着密切的联系。1.共鸣与音色的关系,音色是声音自身的特 性,它会因为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泛音的多少而各不相同。人 的音色不同是由发声体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人的共鸣腔 体各不相同,而各种共鸣又拥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这就使得不同 的共鸣有了不同的音色。比如,要运用明亮的音色去表达兴奋的 情绪,就可以使用头腔共鸣。2.共鸣与音量的关系,音量即为我们 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强弱。它是由发音体振幅(音的振动范围的 幅度)大小决定的。巧妙的利用共鸣来控制音量对歌曲的情绪表 达,也是一个成功表演的保证。3.共鸣与音高的关系,在以往的学 习中我们就曾了解到,音的高低是南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 次数(频率)而决定的。物体发出振动越密,声音越高,反之则声 音越低。比如,胸腔共鸣是获得低音的共鸣,使用胸腔共鸣时声 音是在低声区振动的,喉头自然的下降靠近气管,声波在胸腔中 振动就形成了松、厚、通的低音。 三、如何获得并运用民族唱法中的“共鸣” 究竟如何获得歌唱中的共鸣并运用自如呢?我们也要将其 按照共鸣的二三种分类分别加以说明。1.头腔共鸣,就是到高声区 胸声的音色不扔掉,保持胸声的色彩,在胸声音色的上边加色 彩。应当如何加色彩呢?就是将软腭抬起并唱到小舌头后面的腔 体里面去,声音越高就越往后上方去,共鸣就加多了。在这一过 程中,我们要将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往后移动一些, 下腭放下来,同时软腭和小舌向上抬,舌根向下放,使口、鼻、咽 喉间的空间与通道更加宽阔,声波由上腭骨传到鼻腔上部等处, 使声波流动于各个腔体中。在这当中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鼻音 的出现,声音不可以从鼻腔里直接送出来。2.口腔共鸣,一般来 说,要求歌唱者的面部保持一种微笑状态,面部器官便会处在一 种比较理想的位置。当微笑肌随着微笑被抬起来后,口腔内部的 上颚和软腭也就同时抬起来了,喉咙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自然的 打开。这样就会获得一种理想的口腔共鸣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我 们要注意微提笑肌,使得上口盖、软腭和小舌都要有』二提的感 觉。声带被气息冲击振动发出的基音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和软 骨,沿着硬腭向牙齿的方向运动,使口腔里的气息离开喉咙向前 流动,从而引起口腔的上部和前部产生振动。3.胸腔共鸣,这又有 赖于口腔共鸣,此时要将口腔共鸣声波的反射点移到下牙背,使 声波在气管和喉头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然后将声波传递到整 个胸腔令其产生共鸣。这时若你用手按住胸口,会感到有轻微的 震动。 歌唱的共鸣与歌唱者演唱曲目音域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歌 唱者在演唱歌曲时不能单纯的只用一个部位的共鸣,一定要合 理运用三个声区的共鸣。也就是说,当歌唱者演唱中声区时共鸣 主要是在口腔,但并不代表另外两个声区的共鸣完全不起作用, 恰恰相反,另外两个声区在同一时问同样是振动的,只是它振动 的比例占得比较少。当歌唱者获得了正确的混合共鸣后,j个声 区及其共鸣就能够做到明快华丽又结实丰满,富有穿透力和金属 光泽。 由上述对各种共鸣获取方法的讲述不难发现,歌唱者的发 声器官是一种自我形成的乐器,它把乐器和演奏者结合在一起, 可是它又和乐器演奏者不一样,他要在学习阶段中发展和完善 自己的乐器。我们在学习声乐时要在对各种共鸣逐一掌握之后, 还要将这些共鸣联系起来,也就是将人身体内的各个腔体联系 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松弛、通常、圆润的声音。 民族唱法在当今的中国已经获得了极大发展,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和繁荣也对民族声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 然,在民族唱法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 要我们全体民族声乐工作者共同努力,为我们的民族声乐事业 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李萍.跟我学唱歌民族唱法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薛良.歌唱的方法f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41・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