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比较类设问

高考历史 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比较类设问

2012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
设问类型: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在……上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

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
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一般来说,题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层次性等确定比较点。

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
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

4.组织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对于不同点的答语
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
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举例说明:比较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部分,相同点为两者都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不同点为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描绘了未
来社会的蓝图,而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等。

典例调研
调研1古今中外历史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东西方的科学家灿若星辰,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南阳)城东的医圣祠,张仲景的墓碑上雕刻着“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的字样;最为寒酸冷落的,要数南阳城北的张衡墓,张衡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在当今国外的一些著名学府里都有他的塑像,可是张衡墓至今仍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要不是他曾经当过几天太史令和尚书一类的御用文官,恐怕连这堆埋骨的土丘,也未必能挨到今天吧?我国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宋应星,1637年发表《天工开物》一书,可是又有谁见过一生布衣的
大科学家宋应星的墓冢呢?
——节选自某电视纪录片的解词
材料二在《天工开物》刊行六年后)1643年在英格兰诞生了一位后来在英国乃至世界妇孺皆知的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石……1727年,牛顿去世。

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
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
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与牛顿在死后的境遇有何不同?试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关键信息:材料一张仲景张衡宋应星墓冢寒酸冷落甚至找不到踪迹
材料二牛顿国葬
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设问。

要特别注意此题要求回答的“不同”是中外科学
家之间境遇的不同。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第一小问,明确比较对象——中国古代科学家与英国近代科学家之间的对比;明确比较方向——死后的不同待遇;提取关键信息——“医圣祠”“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谁见过……宋应星的墓冢”“隆重的国葬仪式”,根据这些信息不
难概括出答案。

“原因”可从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家死后不被政府和人民重视,墓葬的规模小、寒酸甚至没有踪迹;而英国则表现出了对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

原因: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判人才的标准往往是官职、政绩,对科学家的成果及其社会作用并不重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JP3]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方面,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经济模式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
对科技成果的吸收不够充分,古代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也就缺乏对科学家的尊重;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成为社
会发展的动力,因此科学家受到尊重。

能力提升如何细化比较对象,做到答题言之有物
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模式分为微观比较和宏观比较。

对于此类试题如果能善于细化
比较对象,将有利于充实答案,提高得分率。

调研1中材料一对中国古代不同科学家死后境遇的比较,就属于微观比较。

如要归纳,首先要找出其中的细微不同之处,如“长沙太守”“太史令”“布衣”这些带有明显身份特征的词语,还有墓葬的规模、有无墓碑、有无踪迹等。

其次要对这些细微的描述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差异所在,即官职、社会地位不同是墓冢不同的主要原因。

最后做进一步探究,即政治地位不同、墓冢不同是由政治制度
和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调研1要求比较中外科学家死后的不同境遇则属于宏观比较。

对于这类试题,首先要找出比较方向——死后墓葬的不同;其次要宏观思考而忌讳细化,即把中国古代科学家归为一类,总体上得出中国古代科学家死后不被重视、英国科学家死后享受国葬备受重视的结论;最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剖析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
济原因,完成解题。

调研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以沉重的打击,1932年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之前,美国有3 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 (198)
3年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却是另一番情景,“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

各处都是收音机。

年青人拿着手提立体音设备,或是磨
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正常。


材料二下为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户数比重:超级富户0.5%非常富户0.5%一般富户9%其他户90%
股票比重:超级富户46.5%非常富户13.5%一般富户29.3%其他户10.7%(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

(2)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再有贫富差距”,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哪些相同的问题。

关键信息:材料一1932年美国28%的人口没有任何收入1983年贫民窟里
有电视、汽车、电话
材料二1%的家庭持有60%的股票90%的家庭持有10.7%的股票
解题突破:第(1)问,设问的侧重点是1983年美国贫民的生活。

从材料“差
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中概括。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可知不再有贫富差距的说法错误。

第二小问,套用答题模板,比较对象——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比较方面——相同的社会问题。

据此分析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28%的人口没有任何收入;20世纪80年代1%的家庭持有60%的股票,90%的家庭持有10.7%的股票,
这说明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

答案:(1)变化:从1932年一无所有,仅仅维持生存,到1983年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2)不正确。

相同问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贫富分化严重;20世纪8 0年代,贫富分化加剧,极少数美国人掌握着一半以上的社会财富,而一半以上
的美国人则相对贫困。

能力提升如何减少比较类试题的失分
知识范围、比较方向、语言表达能力是考生在答比较类试题过程中得分的关键。

如何把握这些得分点,快速提高该类试题的分数呢?
(1)把材料所给的时间、事件、人物等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客观、全面地对该题材料进行解读,避免断章取义、主观臆断。

如调研2中比较对象的知识背景:一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二是里根担任总统后进行恢复经济
的社会改革,这些信息隐藏在材料的背后,需要结合时间等推测得出。

(2)确定比较的方向,即横向比还是纵向比。

如调研2,第(1)问是纵向比——不同时期美国贫民的状况;第(2)问第一小问是横向比——1983年时的美国人贫富分化的情况。

当这样的比较对象被揭示出来时,考生距离正确解题又近了一步。

(3)语言的表达是决定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结合材料、问题中的关键词语组织答案,即围绕核心问题解答;其次在组织答案时不要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晦涩难懂的词句或过于偏激的言语,不要把自己的观点、评价绝对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