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小学语文教学
之我见
【摘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辩别事物能力差,接受语文知识难的情况,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从而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生知识、接受知识。
【关键词】教学,我见,创新,优化,激发兴趣,想象力,接受知识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辩别事物理解事物能力差的特点,于是我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积累了自己的经验。
1.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改变传统教法,打破以往束缚学生思维发展,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使教与学活动成为真正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做到四个转变: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式;③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④由课堂教学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
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
运用图画再现教学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
加以点拨。
在教学中巧用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强化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
因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
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从无到有。
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3.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
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
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3.2.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
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
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
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3.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
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
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
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__寻找,发现问题。
其次,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
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5.抓典型、抓重点。
5.1.抓住关键句子层层探究。
抓住关键句子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
如教《海上日》一课时,我抓住“海上日出”这一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探究:“海上日出”是什么意思?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关键句子———“海上日出”,并提出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句子搞清楚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重点,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2.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指导。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文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况下,教给他们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课文中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到《鸟的天堂》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为,作者是在看到《鸟的天堂》后才改变了当初的印象,这样的看法是很浅显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
这时我就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当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看到那么多鸟时,又想到了什么?当知道
当地人把大榕树当“神”一样保护起来,作者便有了“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的感想。
这点经验还很肤浅,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实践和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一定还会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