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8 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学习比喻论证法,体会其论证效果。

3.鉴赏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4.学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方法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下面几种关于课文段落的划分方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破“送去主义”第二部分(第5~10段):立“拿来主义”(2)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部分(第6~9段):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10段):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3)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我认为(只填序号)最恰当,理由: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孱.头( ) 孱.弱( ) 自诩.( ) 脑髓.( )譬.如( ) 蹩.进( ) 国粹.( ) 给.与( )宅.子( ) 冠.冕( ) 残羹.( ) 冷炙.( )2.解释下列词语。

(1)冠冕:(2)残羹冷炙:(3)礼尚往来:3.填空。

因为曾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之情,也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显示了作为民主战士、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的不屈精神。

这就是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得名的缘由。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是前一部分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2.“送去”“抛给”“抛来”分别是什么意思?“抛给”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3.文章把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那么前三种人和“拿来主义”者的态度、方法及其实质,分别是怎样的?请填表。

4.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

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5.谈谈你对“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理解。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诩.(xǔ)脑髓.(suǐ)勃.然(bó)B.孱.头(chàn)譬.如(pì)冠.冕(guān)C.徘徊.(huí)国粹.(cuì)摩.登(mó)D.吝啬.(sè)蹩.进(bié)给.与(gěi)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女婿展览传道残羹冷灸B.勇猛奖赏养料礼上往来C.污染鼓吹烟具故弄玄虚D.辩别仪节毛厕磕头贺喜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碜可怜)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D.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鲜明和反衬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论证,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

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7.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C.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D.比喻论证8.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的表现。

9.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拿来与送来林默涵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作辩护。

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

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

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

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鲁迅先生说:“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

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

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做奇货搬进来。

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

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

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

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0.第①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毒品。

11.第②段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12.用一句话归纳第②段的段意。

13.第③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1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四、精彩语言运用15.下列句子正确的顺序排列应是(只填写序号)。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6.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也同样要“望”。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