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解决案摘要: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容。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
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中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面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案。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因此,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满足其心理需求,实现其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但现实情况是,当今的多大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失衡的现象。
据中科院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
有多大学生升入高校,走入社会后,因交际能力差而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导致心理重扭曲,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如果缺乏健康的人际心理,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仅难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因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本文将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入手,找到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再根据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案,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一)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在大学里面,由于不再像高中一样拥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班级交流活动,大部分的人际交往都靠着社团、各种类型的活动来结交其他人。
在这种环境下,有很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和交往经验的缺乏,不敢走出宿舍与他人交往,仅仅窝在自己的狭小空间,视人际关系为畏途,表现出了交往困难,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害怕,为此常陷入焦虑、痛苦和自卑中,进而表现为回避同学,躲避交谈。
由此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缺乏交往的兴趣,不想与他人交往,固步自封,孤芳自赏。
(二)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交往中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围的人和事,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难以认同、宽容、理解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经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与朋友、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去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而他们自己却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至于脱离了集体。
(二)交往有广度却缺乏深度在实际交往中,很多同学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身边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
大学生的交往大多停留在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的水平,“点头之交”挺多,真心相交的挚友却很难寻觅,致使他们经常感到空虚、孤独和失落。
这种现象在目前也有学者把它叫做“隐性冷淡”现象,即指大学生在交往中彼此之间保持表面的和睦和融洽,但缺乏情感和思想的深层次沟通和渗透。
(三)交往动机日趋功利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向来是以感情为交往的媒介,以自我的提高,情感的交流为主要的目的。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里,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交友标准遵循着“对我有用,能更给我提供实际的帮助”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友的一项重要的标准。
个别人甚至将功利主义作为人际交往的指导思想,表现出了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二、产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探讨上面概述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困扰着大学生,使其难以获得人际心理需求的满足,阻碍着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为了帮助大学生从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协调关系的能力,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下面从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的原因从大学生自身面来找原因可以从两个面来找原因:第一,情感面。
情感交流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因此,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部分。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害羞、恐惧、嫉妒等。
具有害羞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常表现出动作不自然,说话的声音小等特征有重害羞心理的人甚至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由于害羞者在人际交往中常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常造成交往双的不理解或误解,使交往以失败告终。
嫉妒是另一种重影响交往的情绪,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甚至采取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为,造成对他人与集体的种种危害,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第二,能力面。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交知识,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讲究科学的法和灵活的技巧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必备的能力,它是确保成功交往的必要条件。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普遍偏低,他们不仅欠缺社交知识和经验,还缺乏人际交往的法和技巧,以致于他们想关心人却不知从做起,想表现自己却不知道如表现。
(二)家庭教育式的原因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是目前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
另外,当今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长辈溺爱,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说了算,结果造成了这些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和利己主义的心理。
这就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自利、无责任感,认为他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我为他人是不可理解、难以接受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倾向。
(三)学校面的原因学校面需要承担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校园空间的狭小提供不了足够的交往空间。
人际交往是通过主体之间进行相互的接触、交流来实现的,需要有共同的交际空间才能进行。
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校园越来越拥挤,大课室进行授课导致同学之间的互动重不足,也造成了交往焦虑的情绪传染,交往都是浅层次的。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所受的初等教育基本都是应试教育,迫于升学压力,都只是教导知识层面的问题,而忽略对学生各面能力素质的教导,更不会教导学生如去处理人际关系面的问题,甚至在大学也给学生灌输一种人际交往和学习相对立的思想。
第三,教师重视不足,师生交流少。
到了大学突然之间所有的老师都只能在课堂上见到,其余时间基本无法进行一些基本的交流。
即使是辅导员也无法应对基数庞大的学生群体,导致学生在产生人际关系问题时不知该向人请教,从而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四)社会面的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首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63%的同学认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
54.5%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社会价值层面带来的人际交往的浮躁和功利情绪给大学生的人机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三、应对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案相应的,要想比较完善地解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问题,其解决案也必须从多个面入手:(一)大学生个人面1、要经常换位思考,善于体察和关心他人的需要。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经常换位思考,知道人们的基本需要有哪些。
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是双赢的,双都能从相互的交往中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只有付出的交往或者只有索取的交往都不可能持久。
我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之后都期待或者是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回报,但不要对别人的回报要求过高,要善于理解别人。
对别人期待过高,很容易造成失望心理,继而产生怨恨心理。
2、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
对大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很有必要,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并且将这些技巧应用到日常交往之中。
要学习的人际关系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主动与他人交往;②以诚待人;③认真倾听;④肯定、赞扬他人;⑤讲话要注意含蓄、幽默、简洁、生动;⑥尽量避免与别人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争论。
3、进行心理咨询,调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态。
社会的复杂化导致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在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
因此,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时,应及时向校园心理咨询处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室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可以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
(二)家庭层面1、家长应当增强责任意识,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多与子女沟通,使孩子在外面遇到烦恼和心理问题能在健全、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得到理解、安慰和解决。
2、家长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大学生处于知识较高的层次,他们迫切需要的不是家长给予生活上的关怀、知识上的教育,而是为人处事面的指导。
为此,家长应加强学习,加强修养,以便更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疏导。
此外,家长应确立正确的人际价值观,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恰当地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给大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同时,经常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其正常、健康的进行交往。
(三)学校层面1、在高校中建立学生成长教育促进体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直接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学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应该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形成由学校、学工部门、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干部组成的全位、多层次的成长教育促进体系。
制定一整套学生心理成长教育的实施案,并由系辅导员层层落实;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干部要分工明确,深入学生之中,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2、在学生中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
正是由于人际交往问题困扰着多在校大学生,因此,当今大学生对于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问题十分关注。
因此,高校在学生中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十分必要。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针对他们在现实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
3、在学生过各种式经常性地开展团体辅导。
通过团体辅导发挥群体的力量,尤其注重团体的组成结构和团体辅导的形式,尽可能多地吸纳一些团体活动活跃分子,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同龄人的相互影响作用,让学生互相接纳,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