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字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在我们的初中、高中的历史书中,我们都学过这些基本的知识,但我们没有关注过其中的细节,得到更深刻的感悟。

而我认为其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在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历史,反省自身。

众所周知,革命并非易事。

还记得电影《辛亥革命》开场的第一幕,是沉重的铁链发着“叮叮哐哐”的响声,紧接着是宁静所饰演的同盟会员的秋瑾拖着沉重的枷锁走向人群,走向刑场……她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她的眼里没有犹豫,坚定的走向前去。

环顾四周,有位母亲在给她的孩子喂奶,她的眼中顿生暖意。

当行刑的人拿着她与她的孩子的照片对她说:这两个孩子将失去母亲。

她却微笑着说:我的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她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

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回想当今社会,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天下的孩子,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成长。

“科教兴国”,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作为我们学习教育学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

学好自己的专业的知识,多阅读相关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学以致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关注孩子们的教育。

然而,这只是电影的开始。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

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但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

每一次的战斗都有牺牲,每一次的战斗都会给活着的人以伤痛和对生命、生活的反思。

特别是电影中的青年林觉民,他的那封“与妻书”,他的那句“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在战斗的前一刻,他还在海边奔跑、追逐打闹、嬉笑;在战斗后他不顾一切奋战,却不幸被俘,被抛入海中。

前后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刻给了我震撼,使我感动。

中国的人民应该有着一颗为国奋斗的心,中国的年轻人也应如此,他们有着年轻的面容,年轻的体力,更有着年轻的思想!我们,不应畏惧。

革命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革命并非个人能够完成。

革命的路途遥远,但途中总有那么几个能够感动、能够领导人们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

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 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

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有个幸福的家。

落叶归根,不论身在何方,家总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国家,是我们行在任何地方的最终避风港。

因此在面对钓鱼岛等关于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它们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始终维护它们。

“雅安不哭,四川加油!”不论是2014年的汶川地震,还是现在的雅安地震,当国家出现危难之时,它的子民总会挺身而出。

捐款、捐物……一切可以给予帮助的方式我们都会尝试。

不光光是它本土的子民,身处异地的华侨同胞也总会在第一时间帮助它的祖国母亲。

一部好的电影,总能够在它的细节之处给人启示,让人感动。

《辛亥革命》正是如此。

虽然主题在于讨论“革命为何”,但是我认为其更多的是在探索革命的路途之中,使我们有所信仰、不懈前进!在电影的最后,孙中山先生说“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谓何事,一百年后人们也许还会问,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让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略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都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是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这样的革命主题并非改变。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革命,而是意味着我们仍不能够放松警惕,仍需不断探索、改革,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

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

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

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

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

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

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

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

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

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有人说,辛亥革命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

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

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

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但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

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