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的寓意
重阳糕的寓意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重阳糕的寓意,还有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重阳糕来历重阳糕的来历之一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
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
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
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
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
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
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
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
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
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
”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
”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重阳糕的来历之二
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
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
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
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
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
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
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
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
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糕的故事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
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
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
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
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