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知识点)课件
名词,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 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
封赏
动词,
动词,封 闭
名词,土堆,坟 界域
名词,边界,
①以.传剑论显《太史公自序》 _介__词__,__凭__借__,__依__靠__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_连__词__,__来__
(3)以 ③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太史公自序》 _介__词__,__把___ ④是故《礼》以.节人《太史公自序》 介__词__,__用__,__用__来__
记》的写作,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
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 部纪传体通史《史___记_》,其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2.相关知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 之一,与后来的《_汉__书__》、《__后__汉__书__》、 《_三__国__志___》合称“前四史”。它记载了上自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 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用法 ①故述往事,思.来者 _使__…__…__思___ ②存.亡国,继.绝世 _使__…__…__恢__复__;__使__…__…__延__续__ ③垂.空文以断礼义 使__…__…__流__传__,__留___下_
(2)动词的为动用法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_为__…__…__死____
太史公自序
诗海探珠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诗句出自他亲身的 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表达了深挚 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考】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②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参__与__其__事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③故发.愤.且卒 古义:_愤__懑___ 今义:决心努力
④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_谦__词__,__我__ 今义:男孩子
六、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 _判__断__句__,__定__语__后__置__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__宾__语__前__置___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_被__动__句__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__状__语__后__置___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_判__断__句___
蒯.聩.(kuǎi kuì) 孙靳.(jìn) 阙.(quē) 社稷.(jì) 缧.绁.(léi xiè) 俶.傥.(tìtǎnɡ)
二、通假字 ①堕.先人所言 _堕__同__隳__,__毁___ ②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_纂__同__缵__,__继__承__ ③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_拂__同__弼__,__辅__助__ ④ 扶 义 俶. 傥. , 不 令 己 失 时 _俶__傥__同__倜__傥__,__卓__越__洒__脱__,__不__拘__于__俗_____
4.司马迁将《自序》放在70列传之中,清人金 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 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的人。
5.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迁著书最大目的 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 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 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 仅以现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 记》者也。”请结合《自序》谈谈对梁启超 观点的个人看法。
因此,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反复强调 《春秋》批判现实的意义,借以暗示自己的写作 意图,流露出他的不满现实的深意。他时而闪烁 其词,时而借他人之口点明旨意,有时也为最高 统治者维护、涂饰一番,以掩饰自己的真意,全 文采用的这种隐微曲折的笔法,读者应予注意。 ●随堂练笔
假如你最要好的同学上课时常迟到,请你用委婉 的口气劝说他,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细剖·深析] [楼主]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司马迁写作《史记》并 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谈谈 你的认识? [沙发] 完成先父的遗愿。家学渊源,子承父业,父亲司马 谈的临终嘱托显然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一个起因。 [板凳] 效法周公和孔子,秉承良史精神,“绍明世,正 《易传》,继《春秋》”,继承孔子以写《春秋》 为己任的精神。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忍辱负重,终以有为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以腐刑。面对着 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 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 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 浩瀚的书海中,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 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 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 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 深思和学习吗?
【名师点拨】 首先,梁启超肯定了《史记》是 一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品质, 《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也 为广大史学家所肯定。其次,司马迁写《史记》 并不是为写史而写史,他在《自序》中一再强调, 他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孔子作《春秋》,是为了“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 最终目标是说道理,明鉴戒,阐释他的治天下方 略。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梁启超的观点合乎 司马迁的创作宗旨,非常正确。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字_子__长__,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
不详。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 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 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汉将_李__陵__辩 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为完成《史
6.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 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 而认为是“整齐”?
【名师点拨】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 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 《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 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 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 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 的《史记》,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 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忧愤。
三、一词多义
①本《诗》《书》《礼》《乐》之际《太史公自序》 _动__词__,__遵__奉__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1)本 名__词___,__树__木__的__根___
③舍本.逐末 名___词__,__根__本__
④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 副___词__,__本__来___ ⑤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名__词___,__稿__本__
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
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
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 鲁 迅 誉 为 “_史__家__之__绝__唱__,__无__韵__之__离__骚__” , 有 很 高的文学价值。
八、整体预知
一、第1~3段自叙家世家 家世 学谱 渊系 源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隐微曲折的笔法 《史记》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对 于这一点,作者当时是有所顾忌的,他通过和壶 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主旨:继承 《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 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但这个问题是个很敏 感的问题,它涉及作者对当代朝廷的政治态度, 司马迁处在专制政权的高压下,要对这个问题作 出回答是受到限制的。
2.从司马迁不顾一切完成《史记》的经历中, 我们可以发现他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提示】 (1)有济世之宏志。(2)有执着之精 神。(3)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 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成 就一家之言。
[三楼] 坎坷的遭遇,对古圣先贤的景仰思慕,使司马迁 逐步形成了自己超出其时代很远的人生价值观。 面对奇耻大辱,他彷徨过、痛苦过,但冷静下来 之后,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毅然决定“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士大夫庸常的为节 而死的观念没有绊住司马迁,他把自己的人生目 标放在了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己的最高的人生价 值上。这样的志向,给了司马迁无尽的动力。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太
史
公
写作素材积累
自
序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颛.顼.(zhuān xū) 司马卬.(ánɡ) 会.稽.(Kuài jī) 汶.水(wèn) 弑.(shì) 轩.辕.(xuān yuán)
唐虞.(yú) 喟.然(kuì) 邹.(zōu) 谿.谷(xī) 伏羲.(xī) 股肱.(ɡōnɡ)
(2)名词作状语 ①南.略邛、笮、昆明 _向__南___ ②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_向__上__;__向__下__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王.卬于殷 _封__…__…__为__王__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则学者至今则.之 _以__…__…__为__则__,__把__…__…__当__作__准__则___
太史公自序
二、第4~6段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受父 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三、第7~10段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四、第11段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
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司马谈“发愤且卒”,说说他内心有怎样的“ 愤懑”? 【提示】 司马谈作为史官,内心的愤懑有三点: 一是汉武帝时代,海内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文化学术大发展,有那么多“明主忠臣死义 之士”,作为一个史官,却不能记录他们,记录 这个盛世,内心忧惧;二是在太平盛世,汉武帝 首次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史官,既不能躬逢其盛, 更不能亲笔记载这一时刻,十分痛心;三是一直 以祖上史官世家传统为荣耀的司马谈由此而痛心 这一传统在自己手上中断。